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排行榜 2025年07月25日 09:32 0 aa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重庆至贵阳通道是包(银)海和兰(西)广两大高铁通道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中通道的骨干段落,现状由川黔线和渝贵线两条线路构成,其中川黔线为单线电气化客货共线铁路,最高速度120 km/h,主要承担通道及沿线货物运输,图定开行普速客车1对/日,开行货车25对/日,能力利用率91.3%;渝贵线为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主要开行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客车,图定开行动车组88对/日,开行普速客车5对/日,能力利用率96.6%。

总体来说,既有渝贵通道标准相对较低、灵活性较差,虽然基本实现了客货分线运输,但两线能力均十分紧张且运输质量偏低,亟需开辟重庆至贵阳间高标准铁路。

分流替代方案和建设方案研究如何对新建线路和既有线路重新分工、提升通道客运出行质量、释放通道整体运能是重点难点。

包(银)海、兰(西)广高铁通道示意如图1所示,西部陆海新通道示意如图2所示。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图1 包(银)海、兰(西)广高铁通道示意图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图2 西部陆海新通道示意图

1 运量预测

1.1 功能定位及路网分工

研究年度,渝贵通道内共有本项目、既有渝贵线和川黔线三条铁路,形成五线规模。本项目承担大部分区际长途客流、部分沿线城际客流以及泸遵高铁区际长途客流;既有渝贵线客运承担渝贵通道部分城际客流并兼顾普速客车,货运主要承担通道内全部通过运量;既有川黔线客运承担沿线管内通勤客流,货运既有集疏运体系完整,承担渝贵通道内沿线地方运量。

与本线密切相关的线路有成贵高铁、泸遵高铁、渝湘高铁、渝怀铁路和隆黄铁路,研究年度路网分工如表1所示。

表1 路网中相关线路分工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1.2 运量预测

本项目主要承担川渝、西北、蒙西与贵州中东部、广西、海南、广东等地客流,部分贵州至鄂西、豫鲁及华北东北等地客流,兼顾沿线城际客流,其中长途客流占比73%,城际客流占比27%。研究年度渝贵通道运量预测如表2所示。

表2 通道预测运量(单位:对/日)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2 分流替代方案研究

2.1 方案说明

根据运量预测,研究年度既有渝贵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既有渝贵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单位:对/日)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由表3可见,研究年度既有渝贵线和川黔线客、货运输能力均不能满足运输需求。若不修建本项目,则客货运量由路网中既有及在建铁路分流代替,本次替代方案分别研究了客、货运输分流方案。

客运分流方案:研究年度川渝、西北地区南下客流主要由渝贵线、成贵、渝昆、渝湘、广清永高铁等共同承担。客运分流方案示意如图3所示。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图3 客运分流方案示意图

货运分流方案:研究年度西北、川渝地区与贵州、北部湾、粤港澳地区的货物交流主要由渝贵、隆黄、渝怀、内昆等通道承担。货运分流方案示意如图4所示。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图4 货运分流方案示意图

2.2 客运分流方案

研究年度成贵高铁承担成都以远至贵阳及以远的长途客流;渝昆—成贵通道承担重庆以北至贵阳及以远的长途客流;渝贵线承担重庆至贵阳间的客流;渝湘—广清永通道承担重庆及以远至广州及以远的长途客流。

2.2.1 运输能力分析

研究年度相关线路分流后,线路能力适应性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分流后相关线路能力适应情况(一)(单位:对/日)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2.2.2 运输质量分析

分流后客运径路运输质量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分流径路运输质量分析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由表5可见,重庆至贵阳客流经渝昆—成贵通道线路绕长约230 km,运输质量降低;成都至贵阳客流经成贵高铁、重庆至广州客流经渝湘—广清永通道分别与经本项目运输距离基本相当,但其径路均存在标准较低线路,旅行时间不具优势。综合来看,客车经相关线路分流存在运输能力饱和、运输质量低等不足,可行性差。

2.3 货运分流方案

研究年度重庆、川东北以远与北部湾间的货流由西部陆海新通道东通道承担;重庆、贵州等地与沿线的货流由西部陆海新通道中通道承担;成都以远与北部湾间的货流由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通道承担。研究年度相关线路分流后,线路能力适应性分析如表6所示。

表6 分流后相关线路能力适应情况(二)(单位:对/日)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由表6可见,因西部陆海通道主要线路均存在单线运输瓶颈,通道能力受限,研究年度分流本项目运量后能力不足,且经东通道迂回运输,绕长约195 km。因此,利用既有及在建通道替代本项目货物运输不可行。

综合分析,利用既有及在建通道替代本项目不可行。

3 建设方案研究

3.1 方案说明

根据运量预测及客货流特点分析,研究年度通道客货运输需求较为旺盛,建设方案应以满足运输需求、提高运输质量为目标。结合通道功能定位、运输分工及运量水平,提出了以下建设方案:

方案Ⅰ:川黔增建二线、渝贵维持现状。从充分利用既有通道资源出发,川黔线增建二线,到发线有效长延长至850 m,对大坡道进行软化,渝贵线不具备进一步提速条件,暂维持既有标准,通道形成四线规模,以满足研究年度运输需求。

方案Ⅱ:新建客货共线铁路,川黔、渝贵维持现状。既有川黔线技术标准低,增建二线工程代价大、运营干扰大,进一步研究新建160 km/h双线铁路,川黔、渝贵维持既有标准方案。

方案Ⅲ:新建高速铁路,川黔、渝贵维持现状。基于渝贵既有线最高速度200 km/h,与通道功能定位匹配性差,为满足客运高速需求,提出新建高速铁路,川黔、渝贵维持既有标准方案,并对通道运输分工进行调整。

建设方案构成如表7所示。

表7 建设方案构成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3.2 方案综合比较

3.2.1 从上位规划分析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提出:构筑“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本项目同时是“八纵八横”包(银)海和兰(西)广通道的组成部分,可实现省会城市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宜按高速铁路建设方案。

3.2.2 从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27号),渝贵通道两线能力利用率均已超过80%,通道具备新建平行线路的条件,且新建线为高铁通道组成部分,连接重庆、贵阳两大城市,中长途通过客流占比70%以上,本项目应采用350 km/h高速铁路方案。

3.2.3 从通道分工的合理性分析

从客运方面分析,方案Ⅰ、方案Ⅱ渝贵线最高速度200 km/h,无进一步提速条件,研究年度仅承担动力分散型动车组,承接区域高铁、城际列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因通道前后方衔接线路基本均为350 km/h,作为包海和兰西广通道的组成部分,与通道匹配性不高,运输质量成为整个通道的瓶颈。方案Ⅲ新建350 km/h高速铁路,运输质量高。

从货运方面分析,方案Ⅰ由川黔线增建二线后承担通道全部货物运输,方案Ⅲ主要由渝贵线承担通道货运,川黔线仅承担少量沿线货流。因既有渝贵线较川黔线技术标准高,限速点少,运输距离节省约60 km,货运运输质量得到一定提升。方案Ⅱ由川黔和新建客货共线承担沿线及通道货运,与方案Ⅲ运输能力及运输质量基本相当。

3.2.4 从工程经济性分析

既有川黔线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技术标准低,既有线依山傍水而建,工程设置困难,现状运营设备老化、自然灾害及工程类病害频发;增建二线引入沿线主要客货运作业车站,区间裁弯取直;既有川黔线赶水—阁老坝段限制坡度12‰/22‰,阁老坝—贵阳南段限制坡度20‰,结合前后方兰渝线、湘渝线、黔桂线等坡度设置情况,需对大段落既有线坡度进行软化;同时为与前后方通道匹配,需将其750 m到发线有效长延长至850 m;结合坡度软化、到发线延长等,双绕段长度135 km,占比31.8%,改建既有线176.6 km,既有线利用率26.6%。

结合上述因素,方案Ⅰ需废弃约175 km正线,废弃工程巨大。方案Ⅱ与方案Ⅲ新建线路走向一致,新建客货共线铁路选线以工程规模小为原则,桥隧比较低,工程投资适中;新建高速铁路方案,利用大坡度取直争取线路顺直,线路长度最短,工程规模较大,工程投资最高。各建设方案工程经济分析如表8所示。

表8 建设方案工程经济分析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3.2.5 从经济效益分析

从通道整体角度,采用有无对比方法,分析不同建设方案的经济效益,各方案财务内部收益率如表9所示。

表9 不同建设方案经济效益比较

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

由表9可见,方案Ⅲ虽投资最大,但技术标准高,经济效益最优。

3.2.6 综合分析及研究结论

综上分析,本线是“八纵八横”高铁通道包(银)海和兰(西)广通道的组成部分,路网功能、客流水平符合350 km/h高速铁路建设标准,且按高速铁路建设运输质量高,经济效益好,因此推荐方案Ⅲ:新建线按高速铁路建设。

4 结论

铁路线网的功能定位、分流替代方案、建设方案和主要技术标准相互耦合,因此需进行系统研究。

重庆至贵阳铁路定位为包(银)海及兰(西)广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是一条以路网通道功能为主的高标准高速铁路,与既有渝贵、川黔铁路共同构成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中通道,其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落实国家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度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能够补强包(银)海及兰(西)广高铁通道短板、释放既有铁路运输压力,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区、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结合区域相关路网规划,利用四阶段法对项目运量进行预测,提出了客运和货运分流方案,研究表明分流替代方案存在相关线路运输能力不足、绕行距离长、运输质量低等问题,因此需新建线路。进而研究了川黔增建二线、渝贵维持现状和新建客货共线铁路,川黔、渝贵维持现状以及新建高速铁路,川黔、渝贵维持现状三个建设方案,从上位规划、政策符合性、通道分工合理性、工程经济性、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最终推荐符合规划政策要求、运输质量和经济效益好的新建高速铁路方案。


本文转自《铁道工程学报》——重庆至贵阳铁路分流替代及建设方案研究,作者:贾祥;仅用于学习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