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李博伦:AI为中印尼农业合作提供助力

今日新闻 2025年08月12日 06:50 0 aa

李博伦:AI为中印尼农业合作提供助力

来源:环球时报

7月28日,印度尼西亚通信和数字部部长穆蒂亚·哈菲德表示,“我们重点关注农业和渔业领域的AI(人工智能)发展,也希望(在这方面)得到中国的支持。”哈菲德的这一表态并非偶然。作为东南亚人口第一大国,印尼2024年人口总数已突破2.8亿,人口持续增长推高粮食需求,而城市化进程却带来印尼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通过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印尼的必然选择,以AI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为印尼农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些年,笔者在同印尼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领军企业的交流中发现,印尼在农业领域对中印尼新质生产力合作存在广泛需求,覆盖农业生产信息洞察、供应链“最后一公里”服务优化、农业机械和智能硬件应用等多个场景。作为“千岛之国”,印尼亟需围绕新质生产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分散于广袤岛屿间农业生产的全域链接和“空间智能”构建。

以精准施肥领域为例。印尼对进口化肥依赖度较高,前总统佐科曾于2023年初指出,印尼每年化肥需求量超过1300万吨。然而,目前印尼国内化肥产量约350万吨,年进口量约640万吨,提升肥料使用效率因此成为印尼一项紧迫的现实需求。日惹特区政府已联合智能硬件企业,在100万公顷的玉米种植规划中应用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关键营养成分含量、pH值、电导率、温度、湿度等指标,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对印尼农业构成显著威胁。印尼月均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7月到9月的旱季期间,月均降水量常低于180毫米。受干旱影响的作物更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农作物歉收风险攀升,进而引起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等连锁问题。在此背景下,农业无人机的定期使用,为作物健康监测与精准施药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以棕榈种植园为例,对于造成严重农作物损失和经济损失的袋虫侵扰,传统的害虫防治手段普遍存在精准度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而AI驱动的农业无人机搭载先进的边缘计算传感器与多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害虫侵扰的预测,并精准识别作物类型与虫害威胁,科学确定农药品类和喷洒频次。印尼一大型棕榈种植园近期引入了两款AI技术支持的无人机,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还通过在液体喷洒系统与颗粒撒布系统之间的无缝切换实现了多功能作业。

然而,印尼农业智慧化进程仍面临多重挑战。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突出,多数乡村与岛屿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60%至70%的印尼东部居民难以获得稳定网络服务。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对云服务器基础设施依赖性强,作物参数监控、大数据分析及执行器激活等关键功能均需稳定网络的支持。

而且,印尼智慧农业技术需求主要集中于具备规模经济的大型农场,精准农业试点多分布于大型农业运营商,小农户面临较高准入门槛。资金约束与信贷获取困难,成为印尼小农户采用智慧农业硬件的主要障碍,多数小农户拥有的土地规模有限、资金匮乏,难以承担AI硬件、物联网传感器及智能无人机等产品的高昂成本,且因缺乏抵押物与稳定收入来源,这些小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人才短缺同样制约印尼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设备的操作需要从业者掌握物联网平台的软硬件及通信组件知识,但印尼在农业与科技融合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相对滞后,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农业从业者数量有限。据通信和数字部部长哈菲德透露,至2030年,印尼数字专业人员的缺口预计将达到900万。

这些发展痛点为中印尼在农业及AI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发力方向。通过AI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基础民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范式,亦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总体而言,未来中印尼农业合作可着重评估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可行性,推动前沿科技与基础民生行业在两国间实现深度融合,让更多民众从中受益。(作者是Diinsider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