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张平院士:6G智能体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灵性,2030年商业化机会很大

今日快讯 2025年08月12日 06:50 0 admin
张平院士:6G智能体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灵性,2030年商业化机会很大张平院士:6G智能体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灵性,2030年商业化机会很大

8月10日,由中国通信学会、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IEEE通信协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ICCC大会在上海开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在主旨报告《智简:未来通信技术的展望与实践》中认为,传统通信系统在香农理论框架下面临诸多挑战,而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提出了一种具备“内生智能与原生简约”特性的智简无线网络,旨在降低系统复杂度、功耗和成本,同时提升效率和覆盖能力。

这一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全新范式,正是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核心要义,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5G 相比,6G最大的不同是什么?6G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上海发展6G有何优势?会议间隙,张平接受了解放日报记者专访。

【6G纳入“灵”的维度】

解放日报记者:您领衔团队搭建了全球首个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它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张平:其实很多人在做6G外场试验工作,但真正把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我们是全世界头一个。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融合了人工智能。

这一通信系统设计的核心思想,正是“智能而简约”,在容量、覆盖和效率三项6G核心指标上实现了国际电信联盟所预期的性能提升,验证了利用4G、5G链路的资源具有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

解放日报记者:和5G相比,6G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张平:其实我们现在处于5G-A阶段,相比5G又前进了一步。不管是5G还是5G-A,用的都是外挂的人工智能,而6G的人工智能一定是从系统内部产生的。

解放日报记者:有了6G,4G、5G会被取代吗?

张平:4G的服务完全聚焦于人,5G拓展至人、机、物,而6G进一步纳入“灵”的维度,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灵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们会并存。

解放日报记者:您提到一个词“灵性”

张平:这是我最早在2019年《通信学报》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6G技术肯定是与具有自主能力的智能体之间的通信,现在已经成了业界所公认的事实。

解放日报记者:6G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平:最大的挑战就是构建智能体。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样,具有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的能力,也就是它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自我成长。

要实现这一智能体并不容易,但肯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管是无人机还是机器人,都是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进行交互,而这种交互就是靠着有“灵性”和自主意识的智能体来进行。

解放日报记者:是否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也是6G面临的?

张平:是的。未来要通过6G的无缝隙连接,把真实世界的物理数据快速地感知、认知并传输到数字世界中,构成真正的“世界大模型”,让机器人“丝滑”起来。

【上海发展6G有何优势】

解放日报记者:中国在6G的研发和专利布局上占得了先机,如何在产业化上保持这一优势?

张平:标准是产业化的第一步,有了标准才能产业化。但不是简单地说技术越先进别人就会采用,而要看它是否和原来的技术相冲突,要把它变成一个产业界都愿意接受的标准。标准化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妥协和包容兼收的结果,要积极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沟通。

解放日报记者:对于2030年实现6G商用的目标,您乐观吗?

张平:这是3GPP(注:一个在移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路线图。以现在5G-A实现的速度来看,6G在2030年获得商业化的机会很大,在2035年前后实现大规模商用的机会更大。这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技术上的成熟度没有问题。

解放日报记者: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同为6G研发核心区域,您觉得上海发展6G有何优势?

张平:北京移动通信基础比较雄厚,特别是核心技术和标准化方面;深圳在制造方面具有优势;我觉得上海发展6G最大的优势是国际化。上海对外开放的形象和各种便利条件,可以在国际上吸引很多科学家加盟上海。6G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既懂通信也懂人工智能的人来参与,这就需要广泛国际合作的基础。

当然上海也有其他优势,比如它对先进技术比较敏感,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技术组织等。

原标题:《张平院士:6G智能体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灵性,2030年商业化机会很大》

题图来源:复旦大学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