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权威发布|辽宁建成全国首个地震云平台

排行榜 2025年08月21日 20:13 0 aa

防震减灾是造福人民的崇高事业。8月21日,在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地震局领导表示,近年来,辽宁省地震局结合我省实际,在服务能源安全方面取得一定成就。辽宁省地震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科技赋能增效,积极拓展“防震减灾+服务”新格局,逐步构建多维度、全链条的地震安全服务保障体系。

新闻发布会

权威发布|辽宁建成全国首个地震云平台

下一步工作计划:精准施策,提升防震减灾效能

权威发布|辽宁建成全国首个地震云平台

一是推动非天然地震研究平台在我省重点矿区的应用,切实做好矿区地震安全服务保障。推进光纤、节点式地震计等新型设备在矿区的应用,努力实现“透视矿区”。

二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引入AI算法,实现灾情报告自动生成、救援力量动态调度,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效率。通过实战数据持续优化大模型,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震灾防控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三是升级地震预警系统,提升预警信息产出、发布时效性。与广电、气象及通信运营商等部门深度合作,拓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渠道,推动铁路、核电等重点行业企业实行定制化预警信息服务工作。

四是开展2025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邀请多家央媒共同探访铁法煤业集团大强煤矿,现场实地观摩地震台布设情况以及数据处理,开展专家研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热点聚焦:多领域发力,筑牢安全防线

热点一:锚定维护“五大安全”战略目标,推进防震减灾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东北、辽宁的战略使命,也是辽宁政治担当的重要体现。辽宁省地震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服务重大基础设施以及石油化工、煤矿、核能、风电等产业链、供应链为目标,紧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坚持公共服务需求供给与改革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防震减灾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深度变革。

辽宁省地震局携手华为公司,建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首个地震云平台,采用“一云多芯”技术架构,深度融合C86和ARM国产化算力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地震监测网络。与广电、气象、电信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构建起“手机平台+电视 + 气象大喇叭”三位一体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全力畅通地震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

热点二:守护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战略,打造能源安全服务保障的强劲引擎

辽宁省地震局聚焦石油化工产业地震安全保障,针对地震活动性较强、危险性较高的沿海区域,选取16家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工作。依托辽宁巨灾防范工程建设,为试点企业“量身定制”地震监测运行平台,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结合风险评估模块,对重大危险源储罐等核心设施进行动态风险评估,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地震安全信息支撑。

辽宁省地震局不断加强矿区的矿震监测。在铁法煤业集团大强煤矿,架设了由64套短周期地震计组成的密集台阵。通过深入探测矿区地下结构、分析地震成因机理,为科学认知矿区地震活动提供数据基础。此外,辽宁省地震局与省能源集团共同举办“防震减灾+能源安全”交流研讨会;依托辽宁巨灾防范工程,建成非天然地震监测平台,实现矿区地震监测自动化;《煤矿地震监测台网技术规范》已列入辽宁省地方标准立项计划。

辽宁省地震局与红沿河核电站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地震安全保障体系。在全省建成了由961个地震观测点组成的地震监测预警网络,该网络具备实时监测和自动处理能力,能够在震后5~10秒产出地震预警信息,可根据核电站实际需求定制预警信息服务,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在2025年7月9日大连普兰店3.3级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5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第一报。

2024年,辽宁省地震局海洋研究技术团队在大连庄河海域海洋风电升压站开展了测试。2025年1月,辽宁省地震局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开展宽频带海底地震仪器调试与海底测试。监测数据可同步用于评估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稳定性,为风电场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针对渤海湾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点,建立近海地震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海底地震仪与陆上预警台站数据融合,可提前10~30秒向海上钻井平台、海底电缆等设施发出地震警报。海洋监测工作将有效监测渤海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构造活动,提升渤海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为减轻沿海城市地震灾害风险、保障海洋重大工程地震安全以及开展海洋地震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文/图:记者 张松

编辑:徐博彦

检校:水天

责编:景雪峰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