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AI界的“社牛”赢麻了!会写提示词的人,性能直接甩开别人一半

今日快讯 2025年08月21日 05:20 2 aa

你以为AI生成的图不像、写的方案跑偏,是因为GPT还没出6、DALL-E还没到4?醒醒!马里兰大学、MIT和斯坦福的最新研究甩来一组扎心数据:大模型性能提升里,模型升级只贡献51%,剩下49%——全靠你怎么“说话”。换句话说,你天天盼着OpenAI发大招,不如先反省下:是不是自己对AI说的话太“敷衍”了?

一、“唯模型论”可以休矣:你等的GPT-6,可能不如你写的提示词

这年头,互联网上总有群人患“模型焦虑症”:GPT-4刚出时喊“等GPT-5就好了”,现在又开始催GPT-6;DALL-E 3生图有点瑕疵,就骂“垃圾,等DALL-E 4再用”。仿佛只要模型版本号+1,所有AI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但这次顶尖机构的研究,直接给这种“等靠要”心态一记耳光:

实验里,1893个普通人被分成三组:用DALL-E 2的、用DALL-E 3的、用“AI自动优化提示词”的DALL-E 3。任务很简单:根据目标图像写提示词,让AI复现,最优者拿奖金。结果呢?DALL-E 3组生成的图,相似度确实比DALL-E 2组高一大截。但关键来了:把DALL-E 2用户的提示词丢给DALL-E 3跑,性能提升只占总提升的51%;剩下49%的提升,全是DALL-E 3用户自己改提示词“榨”出来的。

这就像什么?你买了台最新款跑车(DALL-E 3),但不会换挡(提示词),只能开经济模式;隔壁老王开同款车,会踩油门、挂S挡(优化提示词),直接把你的车甩在后面。你以为是车不行?不,是你不会开。

AI界的“社牛”赢麻了!会写提示词的人,性能直接甩开别人一半


更扎心的是,研究还发现个“不对称现象”:DALL-E 3用户的提示词,丢给DALL-E 2用,效果几乎没提升;但DALL-E 2用户的提示词,给DALL-E 3用,效果立马涨51%。翻译成人话:好提示词是“高配模型专属福利”,低配模型根本接不住。就像你拿米其林大厨的菜谱(好提示词)给新手厨师(DALL-E 2),他大概率把糖当盐放,最后炒盘黑暗料理。

所以,别再迷信“等模型升级”了。GPT-6就算来了,你要是还只会写“给我画个猫”,它生成的猫可能还没现在DALL-E 3用户用“橘色虎斑猫,绿眼睛,趴在木质书架上,午后阳光从左侧窗户照进来,8K分辨率”生成的像。模型是硬件,提示词是操作系统——硬件再好,系统不会用,也是板砖

二、“提示词适应”:普通人也能掌握的“AI开挂术”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程序员,哪懂什么提示词优化?”别急,研究里最颠覆的发现就是:没技术背景的普通人,照样能靠提示词让AI性能暴涨

实验里1893个参与者,大部分是“素人”——有学生、文员、设计师,甚至还有退休阿姨。他们没学过什么“提示词工程”,就靠10次尝试,硬生生把DALL-E 3的潜力“挖”出49%。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靠的不是复杂代码,而是“提示词适应”——说白了,就是“根据AI的反馈,调整说话方式”。

比如刚开始,有人可能写“画个商务海报”,AI生成一堆花里胡哨的图;试两次发现不对,改成“蓝色调商务海报,左上角公司logo,中间白色大标题‘2024新品发布会’,右下角灰色小字‘时间:10月1日’”,AI立马“懂事”多了。还有人发现,加细节词管用——“复古滤镜”比“好看的滤镜”强,“8K分辨率”比“高清”靠谱,“暖色调”比“温馨”具体。

研究还统计了提示词的“长相”:DALL-E 3用户的提示词,比DALL-E 2用户平均长24%,而且越往后写越长。但不是瞎凑字数——名词和形容词占比和DALL-E 2组差不多(48% vs 49%),说明他们加的是“有效信息”,不是废话。就像你跟朋友描述对象,从“长得还行”到“1米8,戴黑框眼镜,穿灰色卫衣,笑起来有梨涡”,朋友脑子里的形象肯定越来越清晰。

这就是“提示词适应”的核心:AI不是读心术大师,你越具体,它越懂你。而且这事儿不需要天赋,就像学骑自行车——摔几次、调几次方向,自然就会了。实验里那些“提示词王者”,刚开始也写过“给我画个房子”这种烂提示词,但试10次后,基本都摸到门道了:多描述颜色、材质、光影,少用模糊词,把“感觉”变成“数据”。

最讽刺的是那个“AI自动优化提示词”组——本来以为AI写提示词肯定比人强,结果呢?生成图的相似度比人工优化组低58%!原因很简单:AI不懂“人的真实意图”。比如你想要“一张有科技感的城市夜景图”,AI可能自动加一堆“赛博朋克、霓虹灯管、全息投影”,但你其实只是想要“高楼亮着蓝白色LED灯,马路上有车流光轨”。机器只会堆砌词,人会抓重点——这就是“人工优化”不可替代的原因

三、被“模板思维”坑惨的我们:为什么你背的“万能提示词”没用?

既然提示词这么重要,为什么多数人还是写不好?因为我们被“提示词模板”坑惨了。

2023年ChatGPT爆火时,网上刮过一阵“提示词工程”热潮,各种“万能模板”满天飞:“作为资深XX专家,请你……”“用SWOT分析法……”“分点回答,每点不超过20字……”。很多人以为背几个模板就能当“AI大师”,结果发现:模板换个场景就失效,AI生成的东西还是牛头不对马嘴。

研究早就戳破了这个骗局:提示词不是“可复用的成品”,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就像你跟不同的人说话,语气、用词都得变——跟老板汇报要正式,跟朋友聊天要随意,跟AI“说话”也一样:对GPT-3.5可能要把问题拆成3句,对GPT-4就能直接甩复杂指令;对DALL-E 2得少用抽象词,对DALL-E 3就能加细节描述。

那些“万能模板”的问题,就在于“静态化”——试图用一套话术应付所有模型、所有场景。比如某模板教你“写文案必加‘目标人群、核心卖点、情感诉求’”,结果你用在DALL-E 2上,它可能直接忽略“情感诉求”,只画个干巴巴的产品图;但用在DALL-E 3上,你得具体写“目标人群是25-30岁女性,核心卖点是‘轻盈不脱妆’,情感诉求是‘自信、精致’,画面用粉色渐变背景,模特微笑看向镜头”,AI才能get到你的点。

更坑的是“AI自动生成提示词”工具——某平台宣传“输入一句话,自动生成高级提示词”,结果研究证明,这种工具生成的提示词,比人工优化的差58%。为什么?因为AI不懂“你的真实意图”。你说“我想要一张‘温暖的家’的图”,AI可能自动加“壁炉、地毯、沙发”,但你心里的“温暖”可能是“妈妈在厨房做饭,阳光照在餐桌上的粥碗里”。只有人能把模糊的“感觉”翻译成AI能懂的“细节”,这活儿AI干不了

四、“提示词能力”:AI时代的“新语言生产力”

说了这么多,“提示词适应”到底有啥用?往小了说,能让你用AI时少生气——不用再骂“这AI是傻子吗”;往大了说,这是AI时代的“新语言生产力”。

工业革命时,会操作蒸汽机的工人比只会抡锤子的值钱;信息革命时,会用电脑的比只会用笔的效率高;现在AI革命,会“调教”AI的人,就是掌握新生产力的人

研究里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低技能用户(刚开始生成图相似度最低的10%)用DALL-E 3时,靠优化提示词,性能提升比高技能用户还明显。为啥?因为高技能用户已经摸到DALL-E 2的天花板了,而低技能用户相当于“从青铜到黄金”,进步空间更大。这说明什么?提示词能力是“技术平权”的工具——不管你有没有技术背景,只要肯学“怎么跟AI说话”,就能用AI提升效率、创意。

比如设计师:以前画初稿要2小时,现在用“深蓝色科技感APP界面,底部三个功能按钮,中间是圆形主页键,背景用渐变星空,图标用线性风格”,AI 5分钟出3版,直接省1.5小时;文案:以前写产品卖点要想半天,现在用“针对宝妈群体,强调‘无毒材质、一键折叠、承重200斤’,语气亲切像闺蜜聊天”,AI直接生成3条备选,改改就能用;学生:写论文查资料,用“帮我找2023年以后关于‘提示词工程’的研究,重点看实验方法,用表格总结”,AI直接整理好,不用自己翻10篇论文。

这些场景里,AI没升级,但人的“提示词能力”升级了,结果就是效率翻倍。未来职场竞争,可能不是“谁会用AI”,而是“谁能用好AI”——而“用好”的核心,就是提示词

五、练“提示词内功”:不用学代码,就练“细节翻译术”

看到这儿你可能跃跃欲试:“那我怎么练提示词能力?”很简单,不用学编程,不用背术语,就练“细节翻译术”——把你的想法,翻译成AI能懂的“细节语言”。

具体怎么做?研究里的普通人已经给了答案:多试、多改、多观察反馈

第一步:别偷懒,多写细节。别再说“画个猫”,要说“橘色虎斑猫,绿眼睛,趴在木质书架第三层,爪子搭在一本《小王子》上,午后阳光从左侧窗户斜照进来,猫的胡须上有光点”。细节越多,AI越容易“猜中”你的想法。

第二步:根据反馈调整。AI生成的图不像?别骂它,看哪里不对——是颜色错了?姿势错了?还是少了某个物体?比如生成的猫没有“胡须光点”,下次提示词就加“阳光照在猫胡须上,形成明显的光斑”。

第三步:别迷信模板,搞“动态调整”。用新模型时,先试3个提示词,看它对哪些词敏感——比如DALL-E 3对“材质描述”(木质、金属、布料)更敏感,那就多写材质;GPT-4对“逻辑关系”(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更敏感,那就把问题拆成逻辑链。

记住,提示词不是“写作文”,是“给AI下指令”。指令越清晰、越具体,AI执行得越好。就像你点外卖,写“来份麻辣烫”可能送来全是香菜;但写“麻辣烫,不要香菜,多放豆芽,微辣,加麻酱”,送来的大概率是你想要的。

六、终极结论:AI的终极形态,是“人机协作”的艺术

最后,说个扎心又励志的真相:AI永远不会“完全懂你”,但你可以“让它更懂你”

马里兰、MIT的研究告诉我们:模型升级和提示词优化,就像AI性能的“两条腿”——左腿(模型)带你跑,右腿(提示词)决定你能跑多快、多稳。光靠左腿蹦,迟早摔跟头;两条腿一起迈,才能跑得远。

所以,别再等GPT-6了。现在就打开你的AI工具,试着把“画个猫”改成“橘色虎斑猫,绿眼睛,趴在木质书架上…”,看看它会不会给你惊喜。AI的终极武器不是模型多强,而是你有多会“问”——毕竟,会说话的人,在哪儿都不吃亏,跟AI说话也一样

下次再有人问你“AI怎么用才厉害”,你就把这篇文章甩给他,然后说:“别问,问就是——好好说话。”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