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黄仁勋的算盘打错了!中国市场不接盘,周鸿祎说出大实话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5日 20:46 0 aa

黄仁勋的专机刚消失在浦东机场的云层里,他在上海苦心搭建的“芯片温情牌”就塌得比豆腐渣工程还快。前脚穿着唐装秀中文喊“我爱中国”,后脚周鸿祎就拎着华为服务器的采购单砸了场子:“H20定位尴尬,360现在全用华为设备。”这话听着像企业采购宣言,实则是给所有中国人提了个醒:当别人把“阉割版”芯片包装成“特供福利”时,我们到底是当冤大头接盘,还是咬着牙把自家孩子扶起来?这事儿根本不是买不买芯片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骨气在科技战场上站直了腰杆。

黄仁勋的算盘打错了!中国市场不接盘,周鸿祎说出大实话


一、唐装穿得再溜,也藏不住芯片里的“猫腻”

黄仁勋这次来中国,戏码比春晚小品还足。又是穿唐装拜码头,又是用中文说“AI的未来在中国”,恨不得把“友商”两个字刻在脑门上。可锣鼓喧天的背后,手里端出来的H20芯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哪是“特供版”,分明是“阉割特供版”。

什么叫“阉割版”?打个比方,就像你去4S店买车,销售说“这是为中国市场定制的豪华款”,结果打开引擎盖一看,V8发动机换成了三缸机,全景天窗变成了电动天窗,价格还比原版贵20%。你问为啥,销售说“这是符合中国路况的最优解”——翻译成人话就是:“能割一刀是一刀,反正你们暂时造不出来。”

H20的性能参数早就被扒得底朝天:算力比原版H100降了一半,制程工艺从4nm退回7nm,连最关键的AI训练功能都被砍了一刀。就这配置,黄仁勋还好意思吹“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合着中国客户在你眼里,就是专门捡破烂的?

更有意思的是价格。有消息说H20的报价比国际版H100还高30%。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苹果,老板把烂了一半的果子挑出来,说“这是进口特供烂苹果,专门给你留的,多收点钱不过分吧?” 但凡有点骨气的消费者,都会把篮子扣他脑门上。

可为啥黄仁勋敢这么嚣张?还不是吃准了咱们过去的“软肋”——高端芯片依赖进口。这几年AI热潮起来后,国内大模型公司、云计算厂商对高端GPU的需求跟饿狼见了肉似的,英伟达趁机把芯片当奢侈品卖,一套A100服务器能炒到百万天价,照样有人抢。现在美国禁令卡脖子,英伟达赶紧推出“阉割版”,本质上就是换个马甲继续割韭菜:“反正你们造不出来,不买我的买谁的?”

可惜啊,黄仁勋算错了一点:中国市场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给啥吃啥”的冤大头了。周鸿祎一句“360全用华为设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给所有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咱们现在有得选了。

二、周鸿祎的“实在话”,藏着中国科技的生存法则

周鸿祎这人,向来是“嘴炮界的战斗机”,但这次他说“360全用华为设备”,真不是蹭热度。你去查360的采购清单,从服务器到防火墙,华为设备占比超过80%。连内部员工都吐槽:“老周开会时说,谁再提买国外芯片,直接去财务室结账。”

有人说这是“爱国营销”,可你仔细想想:360是干啥的?网络安全公司。它的核心业务是给国家、银行、企业建防火墙,要是用了国外芯片,万一哪天人家在芯片里留个后门,咱们的网络安全岂不是成了笑话?这时候选华为,不是情怀,是保命。

更深层的逻辑是啥?周鸿祎自己在采访里说过:“国产芯片哪怕暂时差点意思,也得硬着头皮用。不然总依赖别人,永远只能捡人家剩下的。” 这话听着糙,却是血淋淋的现实。

就拿汽车芯片来说,十年前咱们全靠进口,博世、英飞凌的芯片卖得比黄金还贵,交货周期能拖到半年。结果呢?2020年芯片荒一来,国外厂商直接断供,国内车企生产线停了一大半。那时候才有人醒悟:光靠买是买不来安全的。

现在呢?比亚迪自研IGBT芯片,吉利收购Arm中国,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芯片都用到了理想汽车上。短短三年,国产汽车芯片的市场份额从5%涨到了30%。为啥?还不是因为车企们咬着牙用自家芯片,哪怕初期故障率高、性能差,也硬是砸钱砸资源让它迭代。

芯片这东西,跟养孩子一样,你得给它喂奶、换尿布、教它走路,它才能长大。要是一生下来就嫌它丑、嫌它笨,扔给别人养,等它成了材,还能认你这个亲爹?

有人总说“国产芯片不行,性能差太远”。这话没错,但要看跟谁比、比什么。华为的昇腾910B,算力虽然比H100差一截,但跑国内大模型足够用;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虽然赶不上台积电的3nm,但量产成本低、供货稳定。更重要的是,这些芯片的“根”在中国,不会哪天突然被人掐断脖子。

就像周鸿祎说的:“360用华为设备,不是说华为芯片完美无缺,而是我们愿意陪它一起进步。今天多给它一个订单,明天它就能少走一个弯路。” 这种“陪跑”,才是中国科技最缺的底气。

三、别被“科技捷径”忽悠了,别人的路走不通

这几年总有人幻想“科技捷径”:“咱们直接买技术不就行了?”“引进生产线不就省事了?” 这种想法,跟指望中彩票发家一样天真。

芯片产业有多难?全球500强企业里,跟芯片相关的占了30家,从上游的光刻机、材料,到中游的设计、制造,再到下游的封装、测试,每个环节都被国外巨头卡着脖子。荷兰ASML的光刻机,一台卖1.2亿美元,还得排队摇号;日本信越化学的光刻胶,说断供就断供;美国的EDA软件,离开它连芯片图纸都画不出来。

咱们过去也想走“捷径”。2000年代搞DVD播放机,以为买专利就能赚钱,结果每台机器要交20美元专利费,最后利润比刀片还薄;2010年代搞新能源汽车,想引进特斯拉的技术,结果人家把上海工厂建起来,核心电池技术照样藏着掖着。

历史早就证明:科技这东西,就像学游泳,别人最多教你姿势,呛水、抽筋、体力不支,这些坎儿你必须自己扛过去。你总不能指望别人把你扛在肩上游,那不是学会游泳,是学会当“巨婴”。

现在国产芯片确实有差距。比如光刻机,咱们最好的上海微电子还在攻坚28nm,而ASML已经量产3nm;比如EDA软件,国产工具只能覆盖低端芯片设计,高端市场还是Synopsys、Cadence的天下。但这些差距,恰恰是我们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就拿华为海思来说,2019年被美国制裁时,连5G基站芯片都快断供了。当时多少人唱衰:“华为撑不过三年。” 结果呢?海思硬是把手机芯片的技术迁移到服务器、汽车上,现在昇腾芯片在国内AI服务器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15%。这不是奇迹,是几千个工程师24小时连轴转,把一个个“不可能”啃成了“可能”。

有人说“支持国产芯片是爱国绑架”,这话就纯属抬杠。你买国外芯片,钱流到人家口袋里,人家拿着你的钱研发更先进的技术,回头再来卡你的脖子;你买国产芯片,钱流到华为、中芯国际手里,人家拿着钱攻关光刻机、EDA,总有一天能把“卡脖子”的绳子剪断。这不是爱国,这是最基本的“投资自己”。

四、给国产芯片一点时间,就是给中国科技留条活路

最近总有人问:“国产芯片到底要多久才能赶上国外?” 这个问题,就像问“孩子要多久才能长大”——你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间从婴儿变成壮汉,但你必须给他吃饭、上学、犯错、成长的机会。

2018年中兴被制裁时,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不足5%,连28nm制程都做不熟练。现在才5年时间,中芯国际已经能稳定量产14nm,华为昇腾芯片能支撑起千亿参数的大模型,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已经用到了国产手机上。这个进步速度,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但我们也得承认,真正的“追平”可能还需要10年、20年。就像光刻机,ASML用了30年才做到全球垄断,咱们想从0做到1,没有一代人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可如果现在放弃,那永远都赶不上;如果现在坚持,至少还有希望。

有人担心:“万一国产芯片一直做不好怎么办?” 这种担心就像担心“孩子考试不及格怎么办”——你是把他扔了,还是帮他查漏补缺?芯片产业是国家战略,不是“能不能赚快钱”的生意,它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数字时代挺直腰杆,关系到下一代人有没有饭吃。

看看现在的欧洲,新能源汽车被中国打得节节败退,不是因为技术不行,是因为产业链不自主;看看日本,半导体产业从巅峰跌落,不是因为工程师不行,是因为放弃了自主研发。这些教训,我们不能再犯。

周鸿祎说得对:“国产芯片哪怕暂时差点意思,也得硬着头皮用。” 这里的“用”,不是盲目支持,而是理性陪跑。企业可以提要求:“你的芯片功耗太高,能不能优化?”“软件生态不完善,能不能赶紧补?” 这些反馈,恰恰是国产芯片进步的动力。

就像当年华为手机,第一代Mate系列被吐槽“卡顿、续航差”,但消费者愿意买账,华为才能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直到今天的Mate 60 Pro能和iPhone掰手腕。芯片也是一个道理,你不用,它永远没机会改进;你用了,哪怕一开始有点卡、有点烫,只要工程师肯改,总有一天能追上。

五、真正的科技自信,是敢于对“阉割版”说不

黄仁勋这次在中国转了一圈,估计心里也犯嘀咕:“怎么中国企业突然不买账了?” 他可能没明白,中国市场早就不是那个“给钱就跪”的愣头青了。我们见过真正的高端芯片,也吃过“卡脖子”的亏,现在更清楚:科技自信不是靠别人施舍,是靠自己干出来的。

你看华为,被制裁四年,硬生生把“闲棋冷子”的鸿蒙系统做成了全球第三大手机操作系统;你看中芯国际,被限制进口设备,照样把14nm良率提到95%;你看比亚迪,从造电池起家,现在成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这些企业哪一个不是被“逼”出来的?哪一个不是在“别人说不行”的时候,偏要证明“我能行”?

现在H20芯片遇冷,恰恰说明中国企业醒了。我们宁愿用性能稍差但安全可控的国产芯片,也不愿当“冤大头”买别人的“阉割版”。这不是意气用事,是商业理性,更是战略清醒。

当然,支持国产芯片不是喊口号。政府要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要敢于用、敢于提需求,消费者要多一点耐心和包容。就像养树,你得浇水、施肥、驱虫,它才能慢慢长大。等哪天真的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就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不用再担心“断供”,不用再花钱买“阉割版”——这才是真正的“科技自由”。

最后回答那个问题:“该给国产芯片多少成长时间?” 我的答案是:给它一个能让工程师安心研发、让企业放心采购、让消费者愿意尝试的环境。时间从来不是问题,态度才是。当我们不再把“买国外芯片”当成理所当然,当我们愿意为国产芯片的每一个进步鼓掌,那一天就不会太远。

黄仁勋的专机已经飞走了,但他留下的“芯片思考题”才刚刚开始。中国科技的未来,从来不在别人的唐装里,而在我们自己的手心里。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