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3日 04:30 0 admin

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引言

回到家乡很高兴!我是重庆市云阳县人,老家就在长江边上,与奉节县接壤。小时候经常在长江里游泳、钓鱼、挖沙,还参加长江防护林建设,挖树窝子,挣钱上学。我父亲是做帆船的水木匠,跟他在奉节县朱衣镇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也多次去白帝城游玩。所以,我对奉节特别有感情,故地重游,感慨甚多。

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川渝地区联合开展气候资源研究利用,推动气候经济发展,很愉快。上午还调研了三峡之巅,感受了英雄气概和世界绝境。我是生物有机化学博士,物理学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经济、环境、地理、政策、系统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研究,很早就知道远古长江发源于今天的三峡地区,是从东往西流。青藏高原的隆起,唐古拉山才成为长江之源,长江也改变方向从西往东流。四川盆地是地质变迁的杰作,世界独一无二,其气候研究也是诺贝尔奖级的世界难题,谁破解这个难题谁得诺贝尔奖!奉节县是四川盆地的“开关”,具有“门锁功能”和“瓶颈效应”,这里一变巴蜀都变,这里“关门”川渝成为内海。川渝过去是“四塞之国”,但不保守、不封闭,就是因为有三峡出口,还诞生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奉节脐橙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它集中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流域的精华和灵气,土壤气候具有唯一性和最优性。川酒为什么天下无敌?因为四川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发酵池,满足“黄金九度”要求,具有独一无二的发酵微生物,全球无法复制。历史上,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大熊猫,特别是东南亚大熊猫化石最多,为什么今天大熊猫只在四川及其周边生活?也是川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的。有学者认为,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在四川盆地成为智人,证据非常充分。四川盆地是地球的“肚脐儿”“神阙穴”“命门穴”,极为重要,不可小觑。川渝地区属于四川盆地,这片位于长江上游的热土,地理同胚、山水同源、文化同根、经济同构,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气候资源,为气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四川盆地的气候系统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复杂性、扩展性”,是研究气候经济的典型样本和经典范例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唱好“双城记” 共建“第四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自古就是中国战略大后方、战略腹地,“巴蜀不灭、中国不亡”。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关起夔门峡,巴蜀是一家”。山水相依,人文相亲,重庆与成都一衣带水,有着难分难舍的双城情缘。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今年是第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唱好“双城记”、下好“一盘棋”。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川渝地区既有四川盆地的丘陵和平原,又有重庆的山地和峡谷。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川渝地区气候的多样性。四川地处亚热带,地势西高东低,气候迥然不同,不仅有温暖湿润的盆地气候,还有寒冷干燥的高原气候。而重庆则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点,四季分明,立体显著。这种多样化的气候为川渝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气候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

在区域文化方面,川渝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巫山人214万年,三星堆.金沙遗址,宝敦文化,濛溪河遗址(6-8万年完整动植物改写人类史),皮洛遗址(底线17万年石破天惊)、云阳恐龙化石等等,天下震惊。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民俗和美食等而闻名于世。气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川渝地区的气候条件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例如,四川的火锅文化就与当地的气候湿冷有关,人们通过吃火锅来驱寒保暖。而重庆的山城文化则与山地气候密切相关,人们依山而居,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色。气象部门联合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可以深入挖掘气候与文化的关系,将气候资源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推动川渝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在社会经济方面,川渝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川渝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开展风能和太阳能等数值预报模式研究,为新能源企业的选址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川渝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非常丰富,为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气象部门可以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特色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川渝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如峨眉山、青城山、武隆喀斯特地貌等。气象部门可以开展气候旅游标志标准体系研究和制定,打造气象景观游、气候体验游、气象文化游、气象科普游以及气候养生游等气象旅游目的地,提升川渝旅游热度和经济效益。

为了推动川渝地区气候经济的发展,川渝两地气象部门积极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双方携手挖掘川渝地区自然生态气候资源,提升川渝地区气候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基础能力。同时,两地气象部门还共同建立“川渝地区优质气候农产品”标准体系,打造“巴蜀优质气候农产品”区域品牌;开展“巴蜀气候旅游标志”标准体系研究和制定,打造“巴蜀气候旅游标志”品牌。此外,双方还进行前瞻性气候经济研究,开展天气条件与各类疾病相关性分析研究,建立针对不同人群的气候康养指标体系,编制适用于成渝地区的气候康养地建设标准,推动气候康养产业发展。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川渝地区气候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让我们携手共进,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优势,深入挖掘气候资源价值,推动川渝地区气候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气候学的本质是能量学,阳光是关键,核心是光子,表征是波长、频率(太阳辐射能、能量传递、能量平衡对气候影响)。气候经济的本质是研究气候变化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经济学方法将气候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参数,平衡短期发展与长期可持续性。气候经济通过量化气候与经济的交互作用,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其核心在于将气候风险转化为经济决策的参数。未来需结合更精细的模型、创新金融工具和全球协作,实现经济增长与气候稳定的双赢。其核心问题体现在——

1. 外部性内部化: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传统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定价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如极端天气损失、生态破坏)。需通过碳税、碳交易等政策工具,将外部成本转化为经济主体的内在约束。

2. 代际公平与风险分配:当代减排成本由当前经济主体承担,但收益(如减缓全球变暖)主要由后代享受,需通过动态模型(如诺德豪斯的DICE模型)平衡代际利益。

3. 经济模式转型:高碳经济依赖化石能源,而低碳经济需重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和消费模式,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主要原理包括——

1. 边际分析与成本曲线

——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CC):量化不同减排技术的成本差异,确定最优减排路径。例如,可再生能源的边际成本低于传统能源时,经济系统将自发转型。

——诺德豪斯DICE模型:将气候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模拟不同减排情景下的全球温度变化及经济成本,提出“气候政策斜坡理论”(先缓慢减排后加速)。

2. 气候-经济反馈机制

——直接经济影响:温度升高1℃可能导致全球GDP下降1.5%-2%,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能源、保险等行业造成损失。

——间接系统性风险: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水资源、粮食供应链、人口迁移等,放大经济脆弱性。例如,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基础设施,修复成本占GDP的0.5%-2%。

3. 风险定价与不确定性管理

——概率分析与压力测试:评估气候风险对资产组合的影响,例如金融机构通过气候压力测试调整信贷政策。

——气候情景模拟:基于IPCC的RCP(代表性浓度路径)和SSP(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预测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经济后果。

基本方法包括——

1. 量化评估模型

——DICE/RICE模型:综合评估全球减排路径,量化温度升幅与经济成本的关系。例如,RICE模型(区域综合评估模型)细化到国家/区域层面的经济差异。

——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碳税、碳交易等政策对行业产出、就业和贸易的影响。例如,中国“双碳”目标下,CGE模型测算显示绿色技术投资可提升GDP 0.5%-1.2%。

2. 政策工具设计

——碳定价机制:全球已有68个碳市场覆盖22%的碳排放,碳价区间为3-130美元/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推动全球减排。

——绿色金融工具:气候债券、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规模超1万亿美元,引导资本流向低碳领域。例如,中国2024年发行绿色债券超8000亿元,支持风光发电项目。

3. 气候适应策略

——成本效益分析:评估防洪设施、耐旱作物等适应措施的经济可行性。例如,中国长江流域防洪工程投资回报率(ROI)达1:3.5。

——韧性基础设施:通过韧性设计降低极端天气对交通、能源网络的破坏。例如,新加坡“ABC水计划”将防洪成本降低40%。

我们提出“川渝气候经济三圈模型”。空间大气圈(天)、成都都市圈(川)、重庆都市圈(渝)构成川渝气候经济费马(Fermat)大定理,公式为XN+YN=ZN,X是四川经济与气候的关联度,Y是重庆经济与气候的关联度,Z是四川与重庆的气候关联度。当N=2时就是圆方程;当N≥3时,没有整数解,说明三者之间不能独立存在,因为耦合协同形成整体关系。由此从“牛顿思维”转向“量子思维”,构建川渝极端气候(极冷、极热)应对系统,发展避寒避暑经济,建设抗寒抗旱的韧性社会。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量子思维”——从确定性到概率性跃迁。从“牛顿思维”转向“量子思维”。要接受“叠加态”与“测不准性”。“牛顿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确定性,有牛顿力学方程,只要知道起点(X0,Y0,Z0)就能算出运动轨迹,知道哪天有“日全食”或者“月全食”,表现出客观性、连续性、唯一性、实测性、宏观性等特征。“量子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有薛定谔方程,有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原理”“观察者效应”等,不能从起点(X0,Y0,Z0)精确算出运动轨迹,表现出叠加性、互补性、整体性、纠缠性、离散性、跃迁性、多重性、随机性、微观性等特征,但仍有一套新的确定性规律。牛顿思维强调“因果明确”,先有原因后有结果。量子思维强调“因果不明”,先有结果再找方法。我们学习量子思维的目的,就是要从“测不准”中找到“确定性”,从而取得更好预期成效。

牛顿思维——实体、独立、有界、硬球、分解、还原(合成)。本质是分析性、还原性、因果决定性、线性思维(直线)。整体=部分之和,1+1=2.

量子思维——无形、关联、无界、重叠、不分、复杂、随机。整体>部分之和,1+1>2.是一种整体性、辩证性、概率因果性、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从牛顿思维到量子思维的全面改革——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严格决定论到概率因果论、从主客分离到主客一体,从非此即彼到兼容并包,适合个人、组织和社会。

量子思维——强调整体而非部分、强调关联而非独立、强调综合而非分解、强调辩证而非还原、强调问题而非答案、强调潜力而非当下、强调谦卑而非傲慢、强调统一而非分离、强调复杂而非简单。适合新旧动能转换、多种模式交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VUCA (V-易变性volatility、U-不确定性uncertainty、C-复杂性complexity、A-模糊性ambiguity)时代与BANI(脆弱性Brittle、焦虑Anxious、非线性Non-linear和难以理解Incomprehensible)时代。BANI时代旨在替代传统的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模型,以更精准地刻画当今世界的复杂性。BANI的四大核心特征——脆弱性(Brittle):现代系统(如经济、社会或技术)表面稳定,实则高度依赖单一因素,微小扰动可能导致崩溃,例如雷曼兄弟破产或供应链中断。焦虑性(Anxious):信息爆炸与不确定性加剧了普遍的心理压力,个体和组织常陷入决策瘫痪或过度警惕。非线性(Non-linear):因果关系被打破,微小变化可能引发巨大后果(如“蝴蝶效应”),传统预测模型失效。难以理解(Incomprehensible):尽管数据丰富,但复杂系统(如气候变化、全球金融)的运作逻辑超出常规认知框架。与VUCA时代的区别——BANI并非完全否定VUCA,而是对其的深化:VUCA强调环境的外部属性(如变化速度),而BANI聚焦系统内在缺陷与人类心理反应。BANI更突出应对策略的“适应性”与“韧性”,而非仅依赖灵活性。这与气候模型洛伦兹(Edward.Norton.Lorenz)方程相似,产生“混沌”(无序中的有序、确定性系统的内随机)和“蝴蝶效应”(初值敏感性),实际上就是“量子思维”。

面对川渝地区频发的极端气候,引入量子思维有助于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应对体系。

  1. 量子计算赋能精准气象预测

——提升预测精度与速度。

复杂模型求解: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处理能力,加速求解大气运动方程,提高极端天气的预测精度。

大数据分析:处理海量气象数据,识别复杂模式,提前预警极端气候事件。

——优化气象模型。

量子机器学习:结合量子算法,改进传统气象模型,提升对极端天气的模拟能力。

实时数据更新:实现模型的快速迭代,适应气候变化的动态性。

2.量子传感增强监测能力

——高精度环境监测。

量子传感器:部署高灵敏度的量子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

提升监测范围:扩大监测网络覆盖,特别是在山区等易受灾区域,实现无缝隙监测。

——早期预警系统。

快速响应:量子传感器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早期预警系统的快速反应,为应急决策争取时间。

精准预警: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减少误报和漏报。

3.量子通信保障信息传输

——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

量子通信技术:构建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保障极端天气下气象数据和预警信息的可靠传输。

抗干扰能力:量子通信具备高抗干扰性,确保信息在恶劣环境中的畅通无阻。

——跨部门协同。

信息共享:实现气象、应急、交通等部门的实时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应对能力。

决策支持:为各级政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辅助科学决策。

4.量子优化助力资源调配

——智能调度。

量子优化算法:优化电力、交通、物资等资源的调度,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应急预案优化:制定多种应急预案,利用量子计算评估并选择最优方案。

——能源管理。

可再生能源优化:预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优化能源配置,保障供电稳定。

节能降耗:通过量子计算优化能源使用策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

5.量子思维引导社会适应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科普宣传:普及量子科技在应对极端气候中的作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风险意识:增强公众对极端气候的风险意识,提升自我防护能力。

——跨学科合作。

多方协作:促进气象、物理、计算机、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共同应对极端气候挑战。

创新研究:鼓励基于量子思维的跨领域研究,探索新的应对策略和技术。

将量子思维融入川渝极端气候应对体系,能够提升气象预测的精准度、监测的灵敏度、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资源调配的效率。通过量子技术的应用和多方的协同合作,可以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应对体系,增强区域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面临挑战与前沿——

1. 数据与模型局限:气候经济模型对复杂反馈机制(如北极冻土融化释放甲烷)的模拟仍不完善,需整合地球系统模型(ESM)提升精度。

2. 公平性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更高气候风险,需通过国际资金补偿(如绿色气候基金)平衡责任与能力。目前发达国家每年气候援助仅占GDP的0.08%,远低于承诺的0.7%。

3. 技术创新驱动:碳捕捉(CCUS)、绿氢等负排放技术需突破成本瓶颈(当前CCUS成本约50-100美元/吨),才能实现深度减排。

气候资源作为战略性自然资源,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川渝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增长极、“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复杂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气候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禀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建设,为两地协同开发气候资源、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供了政策红利。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协同发展气候经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内容。

川渝地区在共同发展气候经济、生态康养和文旅走廊方面,主要包括:

1、气候经济

——生态资源评估与品牌创建。开展旅游气候资源评估,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好产品”等国家级气候生态品牌。

——打造“四川生态气候标志”和“重庆气候宜居宜游乡村”等巴蜀气候标志,提升地区气候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气候产业融合发展

——将气候资源与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气候旅游。

——推动“气候+农业”模式,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气候+旅游”模式,打造避暑避寒旅游目的地。

2.生态康养

——康养资源开发。利用两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等特色项目。

——建设康养度假区和康养小镇,完善康养设施和服务体系。

川渝携手共绘气候经济新蓝图 以量子思维构建巴蜀极端气候应对系统

我们在《生态康养论》书中提出6+1理论。也就是,“六个维度”,指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静度、绿化度,这是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六个重要自然维度,简称“六度理论”。另外一个维度是“配套度”,就是与公共服务和生活有关的设施设备完善度。川渝在这六个自然指标上表现良好,适合发展生态康养产业。

3.政策支持与品牌塑造

——出台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打造“阳光活力”、“康养宜人”等康养品牌,提升区域康养产业的竞争力。

4.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康养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康养产品和服务供给。

——建立跨区域的康养产业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5.文旅走廊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共同保护和传承巴蜀文化,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项目。

——加强对古遗址、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升文化内涵。

6.旅游线路与品牌打造

——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如成渝故道之旅、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之旅、长江上游黄金水道之旅等。

——培育“安逸四川·大美重庆”等文旅品牌,开展联合营销推广。

7.文旅新业态培育

——发展文化研学、生态康养、自驾游、非遗体验等新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推动数字文旅发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旅游体验。

8.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完善交通网络,提升景区通达性和便利性。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川渝地区将充分发挥气候、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气候经济、生态康养和文旅走廊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协同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川渝地区协同发展气候经济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川渝地区地形复杂,海拔差异大,形成明显的立体气候。

1.气候资源丰富多样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川渝地区地形复杂,海拔差异大,形成明显的立体气候。重庆“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四川东部盆地与西部高原气候迥异,为农业、旅游等多领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条件。

——气候景观独特。拥有丰富的天气气候景观,如重庆的“巴山夜雨”、壮美的三峡风光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气候旅游提供了独特资源。

2.生态资源优良

——生态环境良好。地处长江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四川森林覆盖率高,重庆拥有众多自然保护区,为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气候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共同创建了“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巴蜀气候康养地”等气候品牌,提升了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气候资源的经济转化。

3.能源资源潜力巨大

——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四川高原和山地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充足,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川渝合作可共同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助力能源结构优化。

——水能资源充沛。长江及其支流流经川渝,水能资源丰富。合作开展水电开发,保障能源供应,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4.产业基础扎实

——农业基础雄厚。均是农业大省(市),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通过气候资源评估和品牌打造,可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

——工业体系完善。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可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5.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

——国家战略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气候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有利于整合资源,推动协同发展。

——合作机制完善。建立了跨区域合作机制,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气象部门共同开展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品牌创建,为气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市场需求广阔

——旅游市场需求旺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川渝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绿色产品需求增长。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气候品牌认证,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可见,川渝地区协同发展气候经济具有气候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优良、能源资源潜力巨大、产业基础扎实、政策支持有力、市场需求广阔等多重优势。通过深化合作,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有望将气候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川渝地区气候资源禀赋特征——

川渝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带,地形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周边环绕高原、山地与丘陵,形成了“西高东低、立体气候显著”的特征。其气候资源呈现以下核心特点——

(一)光热资源:总量充沛但空间差异显著

川渝年均日照时数为1000-1600小时(全国平均约1400小时),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区域差异突出——川西高原(甘孜、阿坝州):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洁净,日照时数超2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000-6000兆焦/平方米(接近青藏高原水平),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一类区”核心区。

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川南):受盆地地形与云雾影响,日照时数仅1000-1200小时(成都仅1000小时左右),但冬季气温较高(年均温16-18℃),积温(≥10℃)达4500-5500℃·d,适合喜温作物生长。

攀西地区(攀枝花、凉山州):“干热河谷”特征显著,年均温20℃以上,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太阳辐射量超6000兆焦/平方米,是我国西南“阳光地带”,具备发展热带作物的独特优势。

(二)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分布不均,开发潜力大

川渝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3%),人均水资源量约180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时空分布失衡:

径流总量:长江干流经川渝段(宜宾至重庆)年均径流量超3000亿立方米,占长江总径流量的35%;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贡献了四川70%以上的水资源。

空间差异:川西高原(三江流域)占全省水资源量的80%,而四川盆地(人口、经济核心区)仅占20%,存在“西多东少”矛盾;重庆水资源总量约567亿立方米,但人均仅1800立方米(低于四川),且受伏旱影响(年均受旱面积占比20%)。

开发潜力:川渝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4亿千瓦(占全国16%),技术可开发量超1亿千瓦,主要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川西高原),目前开发率不足50%,远低于全国平均(约40%)。

(三)气候生态资源:多样性突出,生态价值转化空间广

川渝气候类型涵盖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高原山地气候(川西)、干热河谷气候(攀西),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特色生态系统:

农业气候资源:盆地内“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水热匹配良好(年均温16-18℃,年降水800-1200毫米),适合水稻、油菜、蔬菜等作物;川西高原(海拔2000-3500米)为高山草甸与灌丛气候,适合牦牛、藏羊、高山蔬菜等特色农牧业;攀西地区“立体气候”(从干热河谷到高山冷凉带)支持“一山有四季”的农业分层,芒果、枇杷、早市蔬菜等错季种植优势显著。

文旅气候资源:盆地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都夏季均温25℃,冬季5℃),是避暑度假胜地;川西高原(如九寨沟、稻城亚丁)夏季均温15-20℃,冬季冰雪资源丰富,是“夏季避暑+冬季冰雪”双季节文旅核心区;攀西地区(西昌、攀枝花)冬季均温18-22℃,被称为“四川小三亚”,阳光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川渝气候经济转化的典型实践与成效——

国家战略腹地、双碳目标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三轮驱动。

“双碳”目标下,气候资源作为“零碳能源”载体(如水电、风电、光伏)与“负碳生态”基底(如森林碳汇),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抓手。川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承担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防线”的国家使命,其气候资源开发需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转化。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两地协同开发气候资源提供了政策框架。

川渝气候资源在空间上呈现“西丰东缺”“西高东低”的互补特征,为协同发展创造了天然条件——

1.清洁能源协同开发:“川电入渝”与多能互补

能源互补:四川水电装机容量超9000万千瓦(全国第一),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2022年外送电量超1500亿千瓦时);重庆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煤炭、天然气外购占比超60%),且工业用电需求大(2022年工业用电量1300亿千瓦时)。两地可通过“川电入渝”特高压工程(规划中)实现水电与工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清洁能源产业——四川水电装机占比超80%,光伏、风电装机年均增长20%;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8(2023年达45万辆),动力电池产能超100GWh,两地联合打造的“成渝氢走廊”(覆盖成都、重庆、宜宾等城市)已建成加氢站2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超5000辆。

2022年,川渝签署《深化能源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疆电入渝+川电入渝”双通道建设。其中,白鹤滩水电站(装机1600万千瓦)50%电量通过“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外送,剩余电量通过川渝电网互济;四川阿坝、甘孜的太阳能与风电与水电形成“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基地(规划容量超500万千瓦),2023年已向重庆输送清洁电力200亿千瓦时,支撑重庆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

2,农业气候资源协同:错季种植与品牌共建

农业互补:成都平原的“冬春蔬菜”与攀西的“夏秋蔬菜”可错季供应全国市场;川西高原的牦牛、藏羊与盆地内的生猪、家禽形成“冷凉+温热”肉类产品体系;两地联合打造的“川渝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2023年交易额超500亿元),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流通枢纽。

绿色农业——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产区(种植面积200万亩)、茶叶主产区(产量30万吨);重庆是“中国柠檬之都”(潼南柠檬占全国产量40%),两地共建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已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居西部第一。

川渝联合实施“川渝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川渝晚熟柑橘”“川西高原牦牛”“攀西芒果”三大区域公用品牌。例如:

攀枝花芒果(年均温20℃,年日照2700小时)与成都平原的脐橙(年均温17℃,冬季温和)形成“早中晚熟”错季供应,2023年两地芒果、脐橙联合出口东南亚超5万吨,创汇3亿美元。

川西高原的理塘牦牛(海拔4000米以上,天然草饲)与重庆恒都农业(全国最大肉牛屠宰企业)合作,开发“高原牦牛肉”深加工产品(如牛肉干、火锅底料),2023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

3.生态文旅协同:“气候+文旅”融合模式创新

文旅互补:四川的九寨沟、稻城亚丁与重庆的武隆、金佛山可串联成“川渝世界遗产旅游线”;成都的“休闲度假”与攀枝花的“阳光康养”可联动开发“夏季避暑+冬季康养”主题线路,2023年两地文旅总收入突破1.2万亿元,协同效应显著。

生态文旅——四川拥有A级景区800余个(含5A级15个),重庆拥有A级景区500余个(含5A级8个),两地联合推出的“川渝旅游一卡通”覆盖100余个景区,2023年跨省市旅游人次达1.2亿,协同收入超800亿元。

川渝以“气候资源”为核心,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体系:

夏季避暑:四川九寨沟(年均温7℃)、重庆武隆(夏季均温22℃)联合推出“川渝清凉之旅”,2023年夏季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亿元。

冬季康养:攀枝花(冬季均温18℃)、重庆南川(金佛山冬季雪景)联合开发“阳光+温泉+冰雪”线路,2023年冬季接待康养游客超50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0%。

川渝协同发展气候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从地理禀赋看,有独特气候资源的“天然宝库”

川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地形以盆地、山地、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复杂地形交织,孕育了“冬暖春早、夏热多雨、多云雾、高湿度”的独特气候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1. 气候资源丰富:川渝年日照时数达1000-1400小时,太阳能资源西部尤为突出;高原和丘陵山区风能潜力巨大,如重庆已建成多个山地风电场。

2. 生态本底优越:森林覆盖率超4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超80%,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居全国前列,为“中国天然氧吧”等品牌创建奠定基础。

3. 立体气候多样:从海拔200米的丘陵到3000米的雪山,垂直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一山有四季”的景观,为康养、旅游提供天然优势。

气象部门的行动:通过构建川渝生态气候资源大数据库,联合开展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农业气候区划,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可量化的发展动能。

(二)从区域文化看,有气候赋能的“人文密码”

川渝文化以“火辣包容、山水相融”为底色,气候资源与人文传统深度交融:

1. 饮食文化:麻辣鲜香的川菜与潮湿气候相生相克,辣椒驱寒祛湿,成就了“舌尖上的气候智慧”。如今,气象部门为“江津花椒”“赶水萝卜”等“气候好产品”认证,让美食有了“气候身份证”。

2. 康养文化:北纬30度的温暖湿润、温泉资源富集,催生了“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康养地”等品牌。如奉节脐橙获评“气候好产品”后,品牌价值翻倍,带动农户增收。

3. 诗词文化:从“朝辞白帝彩云间”到“巴山夜雨涨秋池”,气象元素融入文化基因。如今,气象部门通过“清新指数”“清凉指数”预报,让古诗意境化作现代文旅新体验。

气象部门的行动:联合文旅部门打造“氧吧专列”“气候研学游”,串联20余家气象科普场馆,让气候文化“活起来”。

(三)从社会经济看,有气候经济的“绿色引擎”

气候资源开发正成为川渝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两地气候经济关联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1. 农业提质增效:

——巫山脆李通过“气候好产品”认证后,单价增长53%,年产值超10亿元;

——蒙顶山茶借助气候溯源二维码,品牌溢价率达30%,带动10万茶农增收。

2. 文旅深度融合:

—— 兴文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后,民宿入住率提升60%,年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

——酉阳“气候旅游县”带动康养产业集聚,形成“疗养+民宿+文创”产业链。

3. 能源绿色转型:

——重庆建成全国首个山地光伏发电基地,年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

——川渝联合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规划到2030年清洁能源占比达50%。

气象部门的行动:成立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实验室,研发精细化评估模型,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提供科学支撑。

协同发展的主要挑战——

资源开发的空间协调难度大。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如三江源流域),水电、光伏开发需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盆地内城市(如成都、重庆)能源需求集中,但土地资源紧张,风电、光伏用地与城市扩张存在矛盾。

跨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待完善。气候资源开发(如水电外送、农产品输出)的收益分配尚未形成标准化规则,部分欠发达地区(如甘孜、阿坝)因资源输出面临“生态贡献与经济回报不对等”问题。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气候资源精准监测(如太阳能、风能预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碳汇交易等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制约资源高效转化。

我们的对策建议——

未来展望,面向“十五五”,共绘“气象+”新蓝图 ,川渝气象部门将重点推进——

1. 科技赋能。建设覆盖全域的智能监测网络,开发“气候+能源”“气候+健康”等融合产品;

2. 品牌升级。联合打造“巴蜀气候康养走廊”“长江上游气候经济带”,推动跨省产业协同;

3. 民生普惠。推广气候适应性农业保险、高温健康预警,让气候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4.构建“分区分类”格局——川西高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发展水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配套生态补偿机制(如将水电税收的10%返还当地用于生态修复)。

盆地核心区——限制高耗能产业布局,推广“绿电替代”(如成都高新区100%使用水电),发展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

攀西地区——依托“干热河谷”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如芒果、咖啡),配套冷链物流体系,降低生鲜损耗。

5.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

建立“川渝气候资源交易平台”,推动水电、碳汇、GEP等指标跨区域交易,探索“资源输出地-输入地”税收分成模式(如外送水电的增值税按4:6比例分配)。

成立“成渝绿色产业联盟”,整合两地能源、农业、文旅企业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绿色产业园区(如“川渝清洁能源产业园”“成渝生态农业示范区”)。

6.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联合建设“川渝气候资源联合实验室”,研发太阳能追踪、山地风电、智慧农业等技术,推动“气候资源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实时监测光、热、水、气等要素)。

实施“气候经济人才专项计划”,引进国内外气候资源开发、碳资产管理等领域高端人才,在成都、重庆设立“气候经济研究院”。

川渝地区凭借独特的气候资源禀赋、显著的互补优势及国家战略赋能,已成为我国气候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未来,通过深化跨区域协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利益分配,川渝有望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全国“双碳”目标实现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川渝样本”。

川渝大地,山水相依,气候共融。气象部门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让“天然氧吧”的清新、“气候好产品”的丰饶、“风光无限”的动能,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根据李后强2025年8月21日在第三届川渝气候经济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2025年8月21日重庆奉节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