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但凡有人敢“碰”你的利益,一定是你有“两处”被人拿捏了

排行榜 2025年07月23日 16:49 0 aa

一切利益的成型,都是基于一定的模型建构的。

也就是说,要在某种利益模型中获得利益,就必须让自身成为模型建构的参与者。

只有成为模型建构的参与者,才可能进入到具有一定掌控感和确定性的利益分配者的角色范畴,否则,就只能成为处于模糊地带的被分配者。

也即:分配者角色,掌控分配规则的设计,因此,总是能够在规则里隐匿偏好,并在各个环节预留主动权的弹性机制。这个弹性机制,也可以叫解释权。

而被分配者角色,则不过是基于其在模型中被估量的作用大小,而给与一定的安抚。也就是说,如果被估量的作用还可以,就以一定的利益分配以维续这种作用的存在;而如果作用估量极小,那么,就会被模型淘汰。

淘汰的终极表征就是:排除在分配机制之外。

因此,如果某个个体的利益被他者“触碰”了,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这个个体在模型中已经不构成所谓的“作用”了。

而他者之所以敢“碰”某个个体的利益,往往都是因为他们已经拿捏了该个体的两处核心作用指标。

但凡有人敢“碰”你的利益,一定是你有“两处”被人拿捏了

01

第一处:伤害成本过低。

说到底,一个人能不能被伤害,或者说,他者敢不敢伤害你,最终都取决于伤害成本。

能不能伤害,往往发生在力量不相上下的主体之间,取决于伤害者的收益指数。因此,是一种基于自身力量自信后的收益计算。

而敢不敢伤害,则往往是伤害者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位置,但是,伤害行为会带来某种可观的收益,只是,也会面临巨量的成本代价。因此,是否采取行动,就取决于该个体对自身成本的底线问题。

因此,能不能伤害,仍属于理性成本计算范畴;而敢不敢伤害,则已经偏离理性成本计算。遭遇前者,仍有回旋余地;遭遇后者,就相当于是遭遇了垃圾人战术,往往双方越悬殊,输得越惨。

于是,但凡有人敢碰你的利益,就说明,他已经摸透了你的伤害成本,也就是撕破脸所可能带来的反击成本。

反击成本,往往由三大要素构成:一是社会背景,二是战略战术,三是专业能力。三大要素的能量依次递减。

因此,在某种利益模型中,如果不能具备以上三种要素,就基本会被排除在分配机制之外,更遑论参与分配建构了。


02

第二处:参与模型的漏洞指数过高。

既为参与模型的漏洞指数,也就意味着,个体已经在模型的利益分配中了。因此,这一处所谓的“碰”,就属于模型建构者之间的博弈了。

这有别于第一处的“碰”的算计,是基于整个模型的,因此,更像是模型建构者对被分配者的一种居高临下的甄别和筛选。根据要素构成情况,分为可以参与模型建构者、可以参与被分配者、可以被“碰”者等。

因此,从自身在模型中所处的位置,就基本可以判断模型建构者对自身作用的估量标准了。

而参与模型的漏洞指数,则指认的是利益分配者,也即可能占有大量利益的建构者。因此,这里的“碰”,就存在着敢不敢和能不能的双重属性。

其一、能参与分配建构者,反击成本都是不低的,因此,就存在敢不敢的问题。

其二、参与的战略战术水准不同,留给他者的破绽指数就不同。因此,破绽指数,决定了他者能不能“碰”,以及“碰”的程度的问题。


03

于是,“第一处”的拿捏,是作为甄别个体能量指数的手段,以此作为对个体能站在模型的哪个位置的筛选依据。

筛选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触碰个体利益的过程。并根据反击成本,来决定“碰”的程度而已。

而“第二处”的拿捏,则更多的是指向敢不敢“碰”的。而但凡敢“碰”的,都是以精准的破绽成本计算作底的。

比如,中间商的问题,如果在利益模型中,不能有效参与到利益模型的生成和进行过程,那么,就整个是破绽,随时可以被“碰”利益。

于是,才有了前期的法律措施,以及对完整的有效参与机制的路径设计和有效参与模型建构的证据留存措施。

当然,最有效的参与模型建构的措施,仍然要从反击成本的三要素去做功课。

比如社会背景所带来的反击成本是不太好估量的。而战略战术,则是以最大可能去规避“不在场”可能的。最后,专业,则是以一种有效的路径,参与到整个模型的建构完善的。

但凡被轻易“跳单”的,必定是要么伤害成本过低,要么就是参与模型的漏洞指数过高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