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今日新闻 2025年08月23日 14:48 2 aa

最近,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锶光钟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计量学》上发表文章,宣布他们成功研制出频率稳定度和系统不确定度均优于2×10⁻¹⁸的锶光晶格钟,将时间测量精度提升至160亿年偏差不超过一秒,标志着我国在光晶格钟领域的研制水平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时间与长度、质量一样,都是最基础的物理量,时间测量也是人类最早掌握的测量技术。从古代的日晷、沙漏到现代的电子表和原子钟,时间测量精度不断提升,不仅关乎科学探索,更是现代社会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测量时间依赖于周期性重复的过程。自然界提供了年、月、日这样的宏观时间尺度——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公历的一年,月球绕地球转一圈是农历的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

但更短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则需要人类设计周期过程来测量。日晷依赖太阳影子的移动,水钟或沙漏依赖水流或沙流的速度计时。

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摆的周期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小角度摆动下与摆幅无关;惠更斯将单摆与齿轮结合,由此发明的摆钟每天误差约10秒(一天86400秒,相对误差约1×10⁻⁴)。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幅提高了时间测量精度。石英通电后以固定频率振动,用电子电路统计振动次数,即电子表的原理。将机械摆动升级为电信号后,计时精度提升至每天0.1秒(约1×10⁻⁶的精度)。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元,包含许多天然、不易受外界影响的周期过程。原子钟利用原子的稳定电磁跃迁频率作为计时器,测量精度可大幅提升。起初精度为1×10⁻⁸(一亿分之一),如今精度最高的铯原子钟可达2×10⁻¹⁶(几亿年差一秒),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通信同步等领域。

以铯原子钟为例,铯-133原子在特定微波频率照射下会发生超精细能级跃迁,释放固定频率的电磁波。通过微波腔调节外部微波频率,使其与铯原子跃迁频率共振,此时原子吸收能量最多,系统锁定这一频率作为基准。电子电路统计微波振荡次数,每累计9192631770次即定义为一秒。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铯原子钟

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铯原子钟定义秒,作为国际单位制的时间标准,取代了基于地球公转的历书秒。2019年国际单位制改革后,秒的定义不再依赖实物标准,而是完全基于物理常数——铯原子频率。

随着测量技术的高速发展,光钟(如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制成功的锶光晶格钟)的精度远超传统微波钟。国际计量委员会正推动在2030年重新定义秒,用光钟取代微波钟作为国际秒的标准,这一变革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时间测量精度,影响导航、通信、量子计算、精密测量等诸多领域。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光晶格钟是基于光学频率的原子钟,是当前时间计量领域最先进、最精确的技术之一。它利用激光囚禁和探测中性原子(如锶等)的光学跃迁频率来计时,精度可达10⁻¹⁸量级(百亿年误差不超过一秒),远超传统微波原子钟(如铯钟)。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光晶格钟的核心在于:传统原子钟(如铯钟)利用微波跃迁(约10¹⁰赫兹),而光晶格钟利用原子(如锶)的光学跃迁频率(可见光或近红外波段,约10¹⁵赫兹)。光学频率比微波频率高四到五个数量级,因此能实现更精细的时间分割。同时,激光形成的驻波光场构建光晶格,将成千上万个中性原子囚禁在微米尺度的势阱中,避免原子碰撞和外界干扰,允许所有原子同步探测以提高信噪比。

中科院突破!我国实现160亿年误差≤1秒,成世界第二

锶光晶格钟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发的锶光晶格钟,通过多项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精度:

  • 原子周围的热辐射(黑体辐射)会导致能级偏移,影响时钟跃迁频率。主动控温热屏蔽技术和法拉第笼可精确控制黑体辐射环境;
  • 采用浅光晶格技术降低陷阱深度,并结合弗洛凯调制显著抑制晶格交流斯塔克频移的不确定性;
  • 通过自比较技术交替调制原子数,精确测量密度频移,降低其不确定性。

最终,这台锶光晶格钟的系统不确定度优于2×10⁻¹⁸(即160亿年仅偏差一秒),频率稳定度在57000秒内达到1.2×10⁻¹⁸,标志着我国在光晶格钟领域的研制水平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光晶格钟凭借其“百亿年仅误差一秒”的超高精度,未来将在多个前沿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不仅将重新定义国际时间标准“秒”,还将在验证基础物理理论、地球科学监测、深空导航与通信、国防与战略应用等方面推动从基础物理到日常技术的全面提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