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散装江苏,一个阿里

今日快讯 2025年07月24日 10:52 0 admin

文 | 零售商业财经,作者 | 东坡,编辑 | 鹤翔

2025年盛夏,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意外成为商业领域的关注焦点。

6月30日,短短5个小时内,淘宝闪购、支付宝、花呗这三个来自阿里系的品牌,接连宣布对苏超球队的冠名。

淘宝闪购以独特的“缘分说”,将自身与常州队紧密相连,寓意着“常州队是全国网友一起淘到的宝,而我们是淘宝”;支付宝则巧妙利用徐州车牌属地为苏C的地域梗,喊出“选C准没错”的口号,成功拿下徐州队冠名权;花呗也不甘示弱,凭借“无锡=无息”的谐音梗,与无锡队达成合作。

紧接着,7月1日,余额宝也宣布冠名扬州队,进一步巩固了阿里系在苏超赛场的影响力。

上述操作瞬间点燃网络,不少网友调侃“散装阿里”遇上“散装苏超”,一场前所未有的营销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拨开商业迷雾看本质,从苏超赛场的品牌竞争,到电商领域的激烈角逐,再到组织架构的深度调整,阿里正处于关键变革期。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散装阿里”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从“散装”走向“一个阿里”,阿里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过程?未来,阿里又将在市场竞争中驶向何方?

01 散装的苏超和江苏十三城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独特的“散装”文化在全国范围内都颇具知名度。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江苏13个地级市的恩怨情仇,演绎的如同足球比赛一样激烈。谁也不服谁的态度,让江苏成了全国最“内斗”的省份,被戏称为“散装江苏”,这主要是因为江苏省内各市之间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均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独特的魅力。这些城市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紧密合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被形象地称为“十三太保”。

散装江苏,一个阿里

图:“散装苏超”

江苏十三太保: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

多数省份经济发展的重心都集中在省会,形成大城带动小城的格局,江苏却反其道而行之,这里既有南京、苏州这样的万亿GDP大城,也有连云港、宿迁这样的“低调实力派”。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地级市GDP总量都排在全国前100的省份,江苏有5个万亿城市,不仅每座城市都很富裕,且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

散装江苏,一个阿里

图:江苏省城市分布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济基本盘由钢铁、石化、汽车和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构成;特色是钢铁,拥有南钢和梅钢等,千万吨级产能规模世界一流水平。

苏州作为经济领头羊,2024年GDP总量达到2.67万亿元,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为核心,境内A股上市公司218家。

无锡构建了“465”现代产业体系,以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为支柱,其集成电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以技术链接起各个产业。

南通的支柱产业是建筑产业和纺织产业,是“中国建筑之乡”,也是中国重要的家纺生产基地。

常州的支柱产业是新能源产业,涵盖“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全产业链,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

徐州市的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居中国首位,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工集团跻身世界工程机械前三强。同时,因地理位置重要,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汇之处,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盐城的主导产业突出一个“新”字: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风电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被定位为全国首批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形成了以风电装备、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扬州的支柱产业是新能源新光源产业,坚持“精致产业”发展路径,是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LED产业形成完整链条。同时,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历史古城,也是江苏的文旅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泰州以大健康产业为特色,医药产业产值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医药城集聚1200多家医药企业,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健康名城。

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承担着连接东亚与中亚、欧洲的陆海联运枢纽功能。依托长三角港口群北翼强港定位,连云港与上海、宁波港形成互补,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跨境物流。

淮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网络化联接提升和产业支撑聚能四大行动,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

镇江虽体量较小,但特色产业突出,其航空航天材料产业优势明显,为C919大飞机提供复合材料。眼镜镜片年产量占全国镜片生产总量的75%、全球总量的50%,被誉为“中国眼镜之都”。

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异军突起,京东全国客服中心等平台入驻,进阶为新电商名城。

江苏“十三太保”,在这种“散装”模式下,每个城市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同时,它们又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合作、人才的流动以及资源的共享,共同推动着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例如,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与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相互配套,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南京的科研成果通过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对接,实现了快速的转化和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也是高鑫零售的大本营(业务密度与战略权重较高),以及奥乐齐、盒马等实力派玩家争相布局的战略要地。

02 阿里巴巴的“十三太保”

江苏十三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但整体又构成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体,各具特色产业定位,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

巧合的是,阿里的业务布局也呈现出类似的“散装”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扩张,阿里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旗下拥有电商(淘宝、天猫、1688等)、金融科技(支付宝、蚂蚁集团)、物流(菜鸟)、文娱(优酷)、本地生活(饿了么、高德)、云计算(阿里云)等多个核心业务板块,各业务线虽有独立运营权限,但整体仍在集团战略框架下协同,通过统一的技术中台、数据体系等形成协同互补的生态网络。

2023年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迎来史上最大组织变革,开启“1+6+N”改革,设立六大业务集团。按照当时的规划,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未来都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这六大业务集团分别是淘天集团、云智能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菜鸟集团、本地生活集团以及大文娱集团。对应了淘宝天猫、1688、阿里云、菜鸟、饿了么、高德地图、优酷、钉钉、盒马、飞猪等十三大类业务。

散装江苏,一个阿里

图:阿里业务架构

阿里上述业务宛如一支商业领域的“十三太保”。

1688作为阿里旗下最古老的业务,是整个阿里电商业务的原点,推出“中国供应商”服务,建立起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打造了互联网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正如“六朝古都”的南京,钢铁产业也成为工业的基础设施供应商。

淘宝天猫是阿里巴巴的基本盘,占据了营收的半壁江山,也是流量之源。供给侧吸引大量的商家入驻,包括品牌商家和中小商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家生态;需求侧累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正如“经济龙头”苏州,坐拥大量龙头上市企业,成为全省的发展动力之源。

菜鸟网络在阿里生态体系内承担着物流“底盘”的重要角色,作为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物流之于电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张物流网络就是水、电、煤,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如“建筑之乡”南通,是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代表。

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的数字基础,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如同“新能源之都”常州,是新时代的能量之源。

高德是阿里巴巴的战略基础设施,是本地生活最稳固的一块拼图,助力本地生活业务,拓展出行服务生态,是各大电商平台必争的一项基础业务。如同“五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

以高鑫零售和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业务,是阿里巴巴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主要实验场,也是挖掘线下市场潜力的主战场。正如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风电新能源等“四新”业务的盐城。

以优酷、阿里影业为主导的阿里大文娱,是阿里巴巴在文化娱乐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如同扬州,作为文化历史古城,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在大健康领域的重要布局和战略支点,作为医药电商核心平台,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拓展。好比打造大健康产业的“医药之都”的泰州。

阿里国际作为阿里巴巴国际化的桥头堡,致力于让所有的中小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提供更简单、可信、有保障的跨境电商生意平台,连接着中国及全球的供应商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为全球贸易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平台。其作用相当于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

夸克是阿里在AI领域的排头兵,也是阿里AI成果的展示窗口,成为国内AI应用市场的领跑者。就好像以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淮安。

钉钉被定位为阿里AI To B的入口级产品,与夸克(AI to C的旗舰应用产品)形成互补。2024年钉钉在协同办公市场占有率32.7%,居行业首位,也是行业的细分冠军。与在细分领域单向冠军的“眼镜之都”的镇江相互呼应。

闲鱼在阿里巴巴的定位是年轻人的兴趣交易社区,也是承载多元生活方式的平台,不仅是二手物品买卖,还有兴趣社区,内容表达,甚至是社交和社区活动,这个集合了中国最广大年轻人的平台上,涵盖了下一代用户群的需求集合。正如电商新贵——宿迁,埋下了新一代年轻的消费密码。

散装江苏,一个阿里

图:江苏“十三太保”与阿里“十三太保”

正如上图所示,江苏的十三太保与阿里巴巴核心十三类业务板块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不谋而合的是,此次苏超赛事,成为了“散装阿里”的一次生动展示。

淘宝闪购冠名常州队,借助赛事的热度,推广其“电商低价+即时配送”的业务模式,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即时零售。支付宝冠名徐州队,巧妙利用徐州车牌代码苏C的地域梗,强化了支付宝作为便捷支付工具的形象。花呗冠名无锡队,凭借“无锡=无息”的谐音梗,突出了其免息服务的优势。余额宝冠名扬州队,同样采用了方言梗“攒着扬州队”,凸显其作为理财工具的形象,鼓励用户养成储蓄和理财的习惯。

散装江苏,一个阿里

图:阿里系品牌冠名苏超

四大阿里系品牌各自冠名,“散装阿里”呼应起“散装江苏”。

“散装”模式在为阿里带来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尤其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难度逐渐加大,资源内耗问题日益凸显。

03 从“散装阿里”到“一个阿里”

如同很多集团型企业,随着业务越来越多且都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业务墙”:各类型业务各自为政,难以产生融合和化学效应,甚至会限制企业的持续发展,变成了真正的散装,俗称大企业病。阿里巴巴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逃脱这个魔咒。

2021年,阿里巴巴推动“1+6+N”组织变革,这一战略的初衷是让组织变敏捷,让决策链路变短,让响应变快,并且每个业务集团未来都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当时市场反应积极,阿里系股价应声大涨。

在当时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阿里希望自己能更敏捷,像创业公司一样重新焕发活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垂直业务都拥有完整的公司架构,能够单独面对资本市场,成熟一个,上市一个,以提升各业务板块的自主性与活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格局。

然而,分拆战略之下,对外各业务独立灵活,对内各业务协同困难。实施一年多以来,该战略暴露出一系列结构性弊端,不仅导致核心业务协同割裂、上市计划全面受阻,还引发了组织动荡与战略方向摇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业务协同机制瓦解,分拆后各集团独立决策,各业务集团独立经营,导致业务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即时零售业务分散于淘天、饿了么、盒马,资源无法整合,被京东、美团抢占先机。

二是组织壁垒加剧,各业务集团内网隔离,员工转岗需“先离职再入职”,司龄清零,人才流动僵化,导致内部信息流通不畅,跨业务合作成本增加,影响整体运营效率。也导致文化断层,失去了“阿里味儿”。

三是内部合作成本不降反升,如大文娱集团为购买阿里云服务,支付的年费比外部客户还高15%;本地生活业务与高德地图整合后,仍需重新谈判接口协议,增加了业务拓展的复杂性。

四是资源重复与内耗加剧,各业务集团为独立上市争抢资源(如政企客户、广告预算),导致重复开发与内部竞争。

例如在即时零售业务方面,淘宝闪购、饿了么、盒马等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导致在市场拓展、用户争夺、商家资源整合等方面出现内部竞争。这种内部竞争使得各业务板块难以形成合力,在与美团、京东到家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无法充分发挥阿里的整体优势,进而处于下风。

散装江苏,一个阿里

图:阿里“1+6+N”组织变革

一般来说,分权程度越高,越能激发出公司的创业精神。但分权也有弊端,部门之间都有墙,每个部门自成一派,都在重复造轮子,一旦进行横向合作就会面临很大难度,每个业务单位考虑的永远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非整体最优,导致了散装阿里的局面。

“1+6+N”的弊端本质是将平台型组织的复杂协同降维至简单分权的事业部制,在互联网竞争进入生态协同与技术攻坚阶段时,这种“化整为零”反而弱化了阿里的系统竞争力。

好在反思、纠偏一年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5月底的一场公开发言中再次定调:过去五年,阿里巴巴经历了无数挫折,但通过组织变革和韧性精神,公司已重回正轨。

“一个阿里One Company”的战略思路再次回归,阿里没有像往常一样高调提出战略转型,但启动了一个可以被称为 “一个淘宝” 的战略转型。类似曾经的 “One Ford”“One Microsoft”,或者今年启动的 “一个吉利”,这次转变是在巨变的竞争格局下,一个领先的大公司的重新聚焦。

吴泳铭把此前分散在6个业务部门的决策权集中了起来。

例如,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虽然继续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但业务决策执行以电商事业群集中目标、统一作战,是 “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

这一变动意味着阿里几乎所有具备消费属性的业务都已聚拢在淘宝应用内,以淘宝作为主阵地,由蒋凡统一指挥。

在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阿里合伙人团队也进行了“瘦身”。

2025年6月26日,阿里巴巴发布2025财年年报,合伙人总数从26人精简至17人,戴珊、方永新、彭蕾、张勇等9人退出合伙人之列。此次调整后,现任合伙人更加聚焦业务一线,除了集团主席、CEO之外,还包括电商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蒋凡、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饿了么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泽明、菜鸟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万霖等。

这一变化不仅使得核心管理层进一步年轻化,更凸显了阿里聚焦核心业务、强化业务一线决策权的决心。通过精简合伙人团队,阿里能够更加高效地做出决策,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变革,阿里逐渐摆脱了“散装”模式的束缚,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从内耗到协同的转变。

以淘宝闪购为例,在整合了饿了么等资源后,其业务发展迅速。5月2日正式上线,不到一个月,日订单量即超4000万;7月5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单日订单突破8000万。业务的融合,产生了巨大协同效应,也是组织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投名状。

结语:

PC时代阿里巴巴是本地创新的代名词,打败eBay和亚马逊,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全球的声量。移动互联网及AI时代,阿里巴巴在各个垂直领域四面环敌,在规模效应与创新活力之间摇摆。

正如江苏十三个地区形散神不散,早已跨越性的实现了融会贯通,以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实现了一种竞争式发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使得13个地级市均成为了富裕城市。真正做到了散是“十三太保”,聚是“苏大强”。

阿里巴巴回归One Company的转型和落地,也是要成为一家102年长寿企业的一次组织变革,让散装的阿里回归统一,从本次的外卖大战已经窥见了效果。究竟后续成效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