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中国西南地区是山地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AI科技 2025年07月06日 22:10 0 aa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中国西南地区是山地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也是山地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7月6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主旨发言阶段,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介绍了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挑战。

他表示,山地是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作为占陆地25%却承载85%陆生物种的“生态方舟”,山地却正以历史罕见的速度退化——全球每年超300种山地特有物种濒临灭绝。这不仅是生态危机,更是人类生存的红色警报。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中国西南地区是山地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围绕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与国际伙伴共同推动科学保护实践。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两栖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编撰,为CBD-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作出贡献。

围绕区域生态系统恢复与环境污染治理,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编制并发布《喜马拉雅地区山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揭示青藏高原碳氮循环变化驱动机制、碳湿地泥炭地碳库维持机制,从碳库功能维持角度提出“碳湿地”新概念,联合多国学者发布《红原宣言》,开展泛喜马拉雅地区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培训。目前,还研发出退化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恢复、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有机废弃物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体系。

吴宁介绍,过去三四十年间,中国西南地区的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超过了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实际上依然有很多生物还生存在保护区之外,如何保护保护区之外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必须予以重视的关键环节。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过去几十年,生物多样性的趋势是波动,90年代之前是下降趋势,90年代之后随着生态恢复和保护持续努力,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但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

但目前国内研究还很少,因此很多科研单位在解决自然问题的时候,认识是不足的,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吴宁坦言,现在提倡的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但随着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提出来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还是非常有限的。但应该承认,保护和修复始终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维持稳定是有益的。

吴宁表示,尽管当前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旧面临很多挑战,但他觉得推动跨区域的合作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在一起,才能真正地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到实处、见到效益,推动生物多样性长期向好,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金秋时 张警

图/张丽

编辑 何涛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