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智冉医疗」完成超3亿元A轮融资,加速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转化 | 36氪首发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2日 08:09 0 aa

36氪获悉,智冉医疗宣布完成超3亿元A轮融资,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担任管理人)、君联资本、IDG资本联合领投,老股东元生创投持续追加大额投资,国寿资本、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联想创投及老股东美团龙珠、BV百度风投跟投。

自2022年成立以来,公司累计融资额已接近5亿元。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新一代技术研发及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

智冉医疗由方英博士和宋麒博士共同创立。方英博士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科技部脑专项“神经记录与调控新技术平台”牵头人,长期从事柔性高通量电极与神经记录调控研究。宋麒博士毕业于爱荷华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连续创业,曾任国内 AI 医疗头部企业创始人、CEO,主导国内首张AI医疗三类证的临床转化与注册工作。

据介绍,智冉医疗团队在柔性电极领域有多年积累,早在哈佛大学合作期间便研发出可应用于动物实验的超薄高通量柔性电极,并实现了全球首例自组装神经流苏电极的公开发表。

脑机接口(BCI)技术在近年来获得政策与产业的双重关注。根据科技部发布的《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信息通道,实现直接交互的交叉技术。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首次将脑机接口技术设立为独立收费项目,涵盖侵入式、非侵入式等多种类型,为商业化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在多种技术路线中,智冉医疗自成立起便专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方向。该方案通过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实现原位采集高分辨率、高信息量的神经信号,并可对神经元进行精准调控。尽管该路径在植入手术及长期稳定性方面存在技术挑战,但被认为是目前唯一能够从单个神经元到百万级别神经元实现全面记录与调控的方式。

智冉医疗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柔性电极、全植入式硬件系统及解码算法等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侵入式高通量柔性电极获得中美两国专利授权,该电极具备超高神经元采集效率,支持平均每通道采集超过一个活跃神经元;同时,采用可拉伸设计,以减少植入后电极与脑组织的相对位移,降低免疫炎症反应,突破了传统电极长期采集信号不稳定的瓶颈。

基于该电极,公司研发了全植入式高通量无线信号采集系统,支持最高1024通道的神经元动作电位精准采集,搭载植入式可充电电池,并已通过国际安全标准认证。配套的神经信号芯片体积缩小至硬币大小,系统功耗降低75%。

在算法方面,智冉医疗自研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以提升信号质量、提取高维特征,并通过自适应网络提升解码精度和通用性。公司自建高精度脑电数据平台,拥有20TB+动物神经元数据和6TB+人类深部脑区数据,用于预训练神经元脑电模型,加快模型训练速度并提高解码性能。

为提升植入效率与安全性,公司还研发了多自由度植入机器人,支持微米级定位精度,可自由选择植入点数量、自动规避血管并规划安全位置,精准控制植入深度,以实现快速、自动化的电极植入。

在产业化布局上,智冉医疗在北京昌平自建了千余平方米的临床级微纳加工车间和GMP车间,形成从核心器件研发到产品制造的完整能力,实现了临床级产品的自主可控与规模化生产条件。智冉医疗表示,将继续依托政策与资本的支持,加快核心技术迭代和临床转化,推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更多医疗场景中落地应用。

近期,全球脑机接口产业进入加速期,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等企业相继披露人体植入临床试验进展。初创的科技企业团队也在推动更薄、更柔性的可植入电极进入临床。在技术层面,脑机系统的信号采集质量、长期稳定性与植入安全性等,依然是行业核心焦点。从硬质电极向柔性电极的演进,提高了神经信号采集的分辨率与稳定性,降低了免疫反应风险,被普遍认为是推动临床化的关键。未来,侵入式脑机接口在治疗脊髓损伤、渐冻症、乃至抑郁症等方向,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