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周伯文提出AI4S六问:AI拓展知识边界,但探索的罗盘始终由人心来指引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1日 18:55 0 admin
周伯文提出AI4S六问:AI拓展知识边界,但探索的罗盘始终由人心来指引周伯文提出AI4S六问:AI拓展知识边界,但探索的罗盘始终由人心来指引

阿玛拉定律的核心观点是这一句话:“人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变化,却低估长期的变革”,当前人工智能大热,有人质疑泡沫过多、有人认为发展需要更多泡沫。AI4S(AI for Science)领域存在一系列的“高估与低估”,该如何去科学评价与看待?

今天召开的2025浦江论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就上述问题系统性提出“AI4S浦江论坛六问”。他从“边界之问、预测之问、交叉之问、形式化之问、验证之问、新科学之问”六个角度,展望AI的发展前景与应用未来,同时提出“AI正在加速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罗盘始终是人类的心灵、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

周伯文提出AI4S六问:AI拓展知识边界,但探索的罗盘始终由人心来指引

所有科学问题是否都能被人工智能解决吗?哪些是AI可能永远无法触及的?第一问“边界之问”,周伯文回顾希尔伯特的可判定性问题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比吴文俊的“机器证明”在特定领域实现的突破,最终得出结论期望值从“偏高到偏低,最终回到现实”,由此可见AI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但AGI(通专融合)可能正在拓展这一边界。

第二问“预测之问”:如今AI的预测能力是否全面超越了现有计算方法?科学的关键特征是能否准确预测系统将要发生什么,当前可见,基于大语言模型和训练数据,对于全新复杂的问题,预测将会遭遇能力瓶颈。专家举例:AlphaFold能预测蛋白质结构,但尚不能通过分析模型本身来揭示蛋白质折叠的原理;神经网络虽然能进行短期或局部的快速模拟,但三体问题的混沌特性,导致长期预测仍面临挑战,“因此我们不仅仅要通过AI来预测,更需要AGI的技术路径来真正理解。”

第三问“语言之问”:对于科学表征,如何超越自然语言?两者孰轻孰重?专家引用1972年图灵奖得主迪克斯特拉(Dijkstra)的观点,强调了形式化语言(数学符号)对现代科学的奠基作用。现代文明社会得以在欧洲挣脱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后诞生,关键得益于韦达、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所创立的严谨符号体系。如今,科学中的自然语言有局限,表达能否捕捉自然界的行为方式,是否能以人类理解的方式呈现值得商榷。周伯文认为,应该在自然与形式化语言结合的领域探索,他同时透露,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在自然语言与多模态的基础上,加强形式化表征,致力于解决科学表述的根本难题。

第四问“交叉之问”:AI4S不只在于AI与其他科学交叉,是否还能带来新融合?分子生物学之父瓦伦·韦弗(Warren Weaver)于1933年就提出,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在于物理学(以及化学、数学)的交叉——“一股尚未继续力量的新浪潮”,自此洛克菲勒基金会年度预算的80%持续投入这一交叉领域,直至1938年韦弗将这一领域正式命名为分子生物学,引领后续数十年的科研方向,并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现代遗传学、生物技术等奠定了基石。专家说,历史的经验告之,科学研究最肥沃的领域存在于现有成熟学科的融合点,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启动的“攀登者计划”,也正是效仿韦弗,投资于跨学科融合,以期催化下一个“分子生物学”级的突破。

第五问“验证之问”:如何判断AI有能力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其可靠性如何确立?大胆设问:假如仅用1905年前的语料(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AI能否快速融合此前学界已发现的黎曼几何等理论,由此诞生出“广义相对论”?周伯文认为,重大发现是“研究者-工具-对象”三者复杂互动的结果,要实现相对论级的突破,需要AI发挥系统性作用,帮助研究者增强跨域知识,智能提升研究工具,同时深度推理泛化研究对象,最终深度融入科研全流程才能获得突破,绝非简单的假设就能达成。

最后一问“新科学之问”:AI是否会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转变为可精确测量的“新科学”?周伯文举个有趣的例子,用AI给梵高的作品打分得了高分,但给徐悲鸿的骏马图打分,分数却相当低,“我们都知道徐悲鸿的骏马图是传世之作,那为什么AI会打低分?因为它没有被精准分析与训练过。”他认为,未来AGI将能辅助更多学科发展精确视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精确度量工具,有助于研究者从“非结构化原始数据”中识别出可能具有研究价值的模式与特征。记者获悉,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已探索“书生·妙析 ArtiMuse”美学大模型,这也意味着AI正在重塑对科学的传统定义。他还透露,将借助大规模、可重复的AI实验,提供系统研究框架,激发更创新的视角。

“执着、好奇、优雅、坚韧,以人类科学精神与智力为罗盘,以AGI为引擎,实现协同探索”,周伯文最后提出,“把握被高估的当下,投身被低估的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原标题:《周伯文提出AI4S六问:AI拓展知识边界,但探索的罗盘始终由人心来指引》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