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舆见丨航空公司的“座位生意经”还能念多久?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2日 16:40 0 aa
舆见丨航空公司的“座位生意经”还能念多久?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机票预订火热,但不少旅客却遭遇“线上值机时大片座位被锁定”的尴尬。有记者实测发现,北京飞乌鲁木齐的航班经济舱前6排全部“锁死”,北京飞三亚航班靠前座位也多数不可选。航空公司称此为“增值服务”,需扣积分或付费,且“无定价标准,以页面为准”。这波操作,看似“行业惯例”,实则暴露了航空公司服务与盈利之间的深层矛盾。

舆见丨航空公司的“座位生意经”还能念多久?

一张机票的“二次收费”

早期飞机“锁座”主要出于安全考量:经济舱第一排需预留安全员座位,紧急出口位置需安排能协助逃生的旅客,此外还需考虑飞机配载平衡。但如今,“锁座”范围已大幅扩张——靠窗、过道、前排等舒适座位几乎全被锁定,免费选项仅剩中间座位。某航班176个座位中,仅安全出口及少数中间座位可免费选择,其余均需付费或积分兑换。

积分从哪来?多是乘客真金白银换来的里程。如此“二次收费”,等于把同一张经济舱机票拆成“裸票+座位票”,消费者想坐得稍微舒服一点,就得再掏一次腰包。

民航局《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承运人应当公平、公正地提供旅客座位服务”,而“锁座”却用技术壁垒把平等选择权变成了“价高者得”,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

盈利压力下的“创收冲动”

近年来航空业面临燃油成本上涨、竞争加剧等压力,辅营收入如选座费、行李费等成为重要利润来源。目前国内尚无明确法规规范航班锁座比例、收费标准和告知义务,航空公司各自为政。但部分航空公司过度扩张付费座位比例,甚至将基础服务变为收费项目,引发消费者强烈反感。

国内公开可查的处罚案例仅有2016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对联航“自立项目收取选座费”的一张罚单,此后各地消协、媒体年年点名,却再无跟进。原因并不神秘:民航票价已全面市场化,但“座位”这一附属服务尚未纳入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目录,物价部门“于法无据”,民航管理部门“无权管价格”,市场监管部门“难定性垄断”,多头管理反成“三不管”。航司正是看准了监管缝隙,把“锁座”当增收利器。在“赚钱太容易、违法成本几乎为零”的扭曲激励下,谁愿意先收手?

航空公司强调“差异化服务”,却忽略了对基本体验的保障。旅客购买机票的核心诉求是安全、便捷、舒适,而非被层层“套路”消费。

民航业是服务业的标杆,更是国家形象的窗口。一张机票的价值,不只是把旅客从A点运到B点,更承载着公众对“蓝天”的美好期待。当“锁座”成为行业潜规则时,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毕竟,一张机票连接的不仅是出发与到达,更是服务者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桥梁。

把选择权还给旅客,把规则写进法律,让“付费选座”不再是侵权挡箭牌,民航才能真正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

舆见丨航空公司的“座位生意经”还能念多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