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用科普的语言讲述AI知识 周国辉:让高冷AI走进大众生活

排行榜 2025年09月23日 00:24 0 aa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张瑜

用科普的语言讲述AI知识 周国辉:让高冷AI走进大众生活用科普的语言讲述AI知识 周国辉:让高冷AI走进大众生活用科普的语言讲述AI知识 周国辉:让高冷AI走进大众生活

科学家如何利用AI“上天入海”?是否想知道,聚焦智能计算的新型研发机构将AI的“超能力”应用在了哪些科学领域?

在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之江实验室举办“不止科技·AI创见”科普演讲比赛,青年科研人员站上舞台,用科普的语言讲述AI知识,以及他们与AI+的故事。同时,之江实验室联合潮新闻开展问题征集,邀请屏幕前的用户,围绕“人工智能+”,向科研人员们问出最关心的问题。

详情点击>>

有奖征集|关于“人工智能+”,请向之江实验室科研人员提问

之江实验室作为浙江首家实验室,创室伊始,就以公众科普为己任。这几年一直坚持开放日制度,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他们又专门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普演讲比赛,这对一个专司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来说,是颇为难得的。我还注意到他们在科普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一些创新和突破。

一是科学家走向前台。让青年科研人员包括高级研究专员站上演讲台,用自己的科研经历和语言转译AI知识,比如张骥博士用“给地球做‘彩超’”这样生活化的比喻来讲解AI赋能地球科学,拉近了前沿科技与公众的距离,增加了科普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二是注重互动与体验。实验室过去在开放日活动中,他们设置了声波触碰实验,让小朋友们亲手“摸”到声波,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单纯听讲更能激发兴趣,也让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可感可触。这次他们提前向公众有奖征集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受众的需求,更好地互动交流和体验。

三是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结合。之江实验室的科普工作并不仅限于国内。实验室主任王坚利用出席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峰会等国际重大活动机会,分享之江实验室在“AI+科学”领域的实践样本,如地球科学大模型GeoGPT和天文AI模型,体现了科普工作的国际视野,也将全球前沿的AI进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国内公众,实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四是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凸显“AI+”融合。他们在科普中没有停留在AI的基础知识层面,而是深入挖掘AI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AI for Science)。例如,AI如何赋能地球科学,用大数据和AI模型重构三维地质结构,训练“通用地质大脑”,以及GeoGPT地球科学大模型在地质找矿领域的应用。这些都展示了AI作为赋能工具的强大潜力,拓宽了公众对AI应用范围的认知。

五是揭示科研过程,传递科学思维与方法。之江实验室的科普并不仅仅是展示炫酷的科技成果,更注重揭示科研背后的过程、挑战以及科学家的思考。例如,之江实验室200余人共同攻坚,用百余个硬件、两百余个软件、近百万行代码才构建起太空计算基础设施的历程。这种分享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协作精神,感受科学发现的魅力。

六是关注社会关切,体现科技温度。无论是AI用于地质找矿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还是智能计算赋能医学影像系统降低扫描辐射剂量,亦或是智能盲文学习机助力信息无障碍建设,都体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和温度,让公众感受到AI技术是如何具体地造福人类生活的。

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应当支持和组织科学技术人员、教师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专职科普岗位和专门科普场所,使科普成为机构运行的重要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普紧密结合。”“国家推动新技术、新知识在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传播与推广”。之江实验室在科普方面的履职和创新颇具示范意义。

如何让当下热烙但又高深的AI科研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名词?这大概是他们举办科普演讲比赛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科研机构、高校主动打开大门,通过科学家亲自生动讲解,把AI等前沿技术变成一个个可触摸、可感知、有温度、有趣味的前沿故事,并注重互动体验、挖掘跨学科应用、展现科学精神,以及关注科技伦理与社会价值,这一定可以有效提升科普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AI等前沿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所以,之江实验室的科普行动值得点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