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这枚中国火箭太 “硬核”!引力1号破技术偏见,成本低至3万/公斤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4日 06:17 0 admin

2025 年 8 月底引力 1 号运载火箭迎来了它的第三次商业发射任务。

当火箭拖着橘红色尾焰冲破云层,精准把 4 颗商业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时,现场团队里有人忍不住鼓掌。

这不仅是一次常规发射,更是中国民营航天用固体火箭技术,再次打破全球商业发射市场固有格局的证明。

这枚中国火箭太 “硬核”!引力1号破技术偏见,成本低至3万/公斤

要知道就在一年前,还有不少行业声音质疑 “固体火箭做不了大载荷发射”,可引力 1 号用三次成功发射、累计将 13 颗卫星送入轨道的成绩,把 “不可能” 变成了 “常态化”。

引力 1 号能在短短一年里实现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运营的跨越,核心在于它把固体火箭的优势拉满,又补上了过去的短板。

这枚火箭高 30 米,405 吨的最大起飞重量相当于 300 多辆家用轿车叠在一起,近地轨道 6.5 吨的运载能力,意味着一次能送进去好几颗中型卫星。

之前大家总觉得固体火箭 “不好控制”,推力调不了、适应不了复杂轨道,可引力 1 号用四级固体推进剂设计加智能飞控系统,解决了这个难题。

就像这次 8 月底的发射,要把 4 颗卫星分别送到不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精准调整了三次推力,整个过程只用了 16 分钟,比原定计划还快了 1 分钟。

更让行业关注的是它的成本和发射模式。

东方航天的工程师之前在公开活动里提到,引力 1 号现在的发射成本能做到 3 万元 / 公斤,比国际主流固体火箭低了近三成。

这枚中国火箭太 “硬核”!引力1号破技术偏见,成本低至3万/公斤

这背后除了技术突破,还有海上发射的助力。这次任务用的海上发射平台,是东方航天自己研发的第三代平台。

能在 6 级海风、3 米浪高的环境下稳定作业,不用像陆基发射那样受地理条件限制,想靠近赤道发射就往南走,能借地球自转多省点力,进一步降低燃料成本。

而且海上发射的落区都是大海,不用担心火箭残骸影响地面安全,准备时间也短,从平台离港到火箭发射,只用了 72 小时,比陆基发射的准备周期缩短了一半还多。

最近这一个月引力 1 号还拿到了不少新订单。

9 月初东方航天和国内一家商业卫星公司签了批量发射合同,未来半年要帮对方把 20 颗遥感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国内民营航天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固体火箭发射订单。

据了解这些卫星主要用于农业监测和海洋环境观测,之前这类卫星大多用液体火箭发射,现在选择引力 1 号,就是看中了它的发射频率和成本优势。

液体火箭一次发射后要检修好几个月,而引力 1 号最快能做到 15 天一次发射,刚好满足卫星快速组网的需求。

这枚中国火箭太 “硬核”!引力1号破技术偏见,成本低至3万/公斤

除了国内市场,国际客户也开始找上门。

9 月 10 号左右东南亚一家通信公司和东方航天谈妥了合作意向,计划明年用引力 1 号发射两颗小型通信卫星,这也是引力 1 号的首个国际商业订单。

对方负责人在沟通时提到,选择引力 1 号,一方面是因为成本比 SpaceX 的猎鹰 9 号低,另一方面是海上发射能灵活匹配他们需要的轨道倾角,不用等陆基发射场的窗口期,效率更高。

从整个中国民营航天产业来看,引力 1 号的成功不是偶然。

这几年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越来越明确,从火箭研制到发射许可,流程越来越顺畅。

市场需求也在涨,光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商业卫星的发射需求就比去年同期多了 40%,刚好给引力 1 号这样的火箭提供了用武之地。

这枚中国火箭太 “硬核”!引力1号破技术偏见,成本低至3万/公斤

现在东方航天已经在山东建了专门的固体火箭生产线,一条线一年能造 20 枚引力 1 号,接下来还打算再扩建两条线,满足越来越多的订单需求。

总的来说引力 1 号的突破,不仅是一枚火箭的成功,更让中国民营航天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有了新的竞争力。

它用事实证明,固体火箭也能做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发射,为行业提供了另一条技术路线。

随着后续批量化发射的推进,说不定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用引力 1 号送上去的卫星,在天上为农业、通信、环保这些领域服务,中国民营航天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信息来源: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10/11/WS68e9d1b6a310f735438b4603.html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