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举办,华东理工大学团队摘得一等奖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4日 20:11 0 aa

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举办,华东理工大学团队摘得一等奖

界面新闻记者10月13日从“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组委会获悉,本届大赛以“AI驱动HCAR1靶点药物研发”为核心赛题,吸引中、美、英、加等多国340名科研人员组成118支团队参与,累计提交摘要113份、筛选分子6944个,不仅为HCAR1靶点药物的临床转化按下“加速键”,更成为观察上海计算生物学产业生态的绝佳窗口。

2025年2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伟强研究员和刘明耀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文章,率先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成员HCAR1通过感知乳酸信号驱动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并系统阐明乳酸受体HCAR1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的重要成员——羟基羧酸受体1(HCAR1)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创新靶标,开发高效特异的HCAR1药物分子成为极具价值的药物研发新方向。尽管HCAR1作为治疗靶点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针对该受体的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HCAR1药物分子仍处于研发空白状态。高通量活性测试难度大、三维结构信息缺乏以及存在多个同源受体干扰等因素是导致HCAR1药物分子研发滞后的主要原因。

本届大赛聚焦HCAR1,创新采用“AI双路径筛选+湿实验验证”模式:一方面,基于已知蛋白序列与结构信息,通过AI算法从千万级小分子(乳酸受体拮抗剂)和大分子(特异性抗体)库中锁定候选分子;另一方面,联动实验室对候选分子展开特异性与活性验证,推动AI技术与药物研发的深度融合。

经过激烈角逐,华东理工大学AIntagonists团队筛选出的小分子脱颖而出摘得一等奖。该团队由深耕AI算法与结构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成员组成,其成果不仅展现了AI在靶点筛选中的高效性,更验证了“计算驱动+实验验证”模式的可行性。

“这不是孤例,而是上海计算生物学产业生态厚积薄发的缩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刘厚佳指出,作为国内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上海正通过“顶层设计+场景驱动+生态培育”,加速计算生物学从学术研究向产业转化。

近年来,全球计算生物学赛道进入爆发期。中研网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生物计算市场规模已突破480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1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2.3%;中国作为第二大生物经济体,增速更将达28.7%,领跑全球。在此背景下,上海率先布局:2023年出台《上海市计算生物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算法开发、AI药物设计等基础与应用研究;3年间,在生物大数据解析、蛋白设计、AI药物研发等领域已形成关键技术突破。

以“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为例,其在上海打造的全球最大生物医药机器人自动化工站集群,实现7×24小时实验数据采集,将传统人工实验的“经验试错”升级为“数据驱动”。

在上海闵行,从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中走出来的天鹜科技自主研发的AIACCLBIO™蛋白质设计平台,突破AlphaFold仅能预测结构的局限,可直接驱动功能设计,其酶催化解决方案已将化妆品原料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

计算生物学正为合成生物学提供跨模态数据支持,推动源头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赛的参赛队伍广泛分布于科技、医药、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以中国高校占据绝对多数。“这反映了高校在计算生物领域创新策源的牵引力。”刘厚佳表示。

在高校端,计算生物学已成为独立交叉学科——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教授赵兴明透露,上海高校正打破生物、信息、计算学科边界,按照行业痛点培养“懂生物、会计算、能落地”的复合型人才。

在资本端,计算生物学已成投资新宠:天鹜科技2024年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届大赛前三名团队均已成立企业启动转化。国泰海通医疗健康行业部负责人王莉表示:“赛事不仅是成果展示台,更是投资机构能快速捕捉前沿方向,辅助决策的重要坐标。”

根据“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生物计算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作为国内生物医药“第一梯队”,上海的目标更为明确,通过打通产学研链条,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与特色园区,让计算生物学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最终实现“AI赋能生物医药”的产业跃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