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跳过中国?谷歌150亿押注印度,要建 “AI 城”,却卡壳在水和电上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5日 16:28 1 admin

10月14日,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在印度首都与安得拉邦政府敲定合作协议,

宣布将斥资100亿美元,在港口城市维沙卡帕特南打造一座千兆瓦级的数据中心与AI枢纽。

这个项目不仅刷新了印度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最大单笔外资纪录,

更被官方称为“史上最强外资落地项目”,这个消息一出,瞬间在科技圈、投资圈引爆热议,

十亿美元级别的下注,背后折射的是科技巨头与印度政府在数字主权、AI竞争、大国博弈中的深层次角力。

跳过中国?谷歌150亿押注印度,要建 “AI 城”,却卡壳在水和电上

为何选印度安得拉

在对外投资持续谨慎而审慎的当下,谷歌为何将最重磅的下注压在印度?

首先,印度正处于数字化、AI化加速阶段。根据Colliers报告,印度截至2025年4月的数据中心容量已达1,263 MW,预计到2030年将跨越4,500 MW大关。

捷道环球 这意味着,未来5年数据中心行业将在印度迎来数百亿美元级别的风口。

其次,印度政府在“数字印度”路线下,对数字基础设施、云服务、AI应用等领域加码扶持。

从“单一窗口审批”“税收优惠政策”到“数据本地存储”法规,都是吸引国外云与数据中心企业的重要制度杠杆。

再加上印度用户基数庞大、网络增速快、语音/应用场景多样,对云服务和AI算力需求正呈几何级增长。

地缘战略考量也在起作用,印度位于南亚枢纽位置,对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都有辐射意义。

一旦在印度扎下AI枢纽,就等于在南亚建立一道技术边界与连接桥梁。

项目设计

跳过中国?谷歌150亿押注印度,要建 “AI 城”,却卡壳在水和电上

合同中披露,该项目将分三期在维沙卡帕特南的村庄(如Adavivaram、Tarluvada等地)建设,总规模达1 GW,计划在2028年7月全面投入使用。

项目将搭建模块化AI计算集群,支持训练万亿参数级模型;采用太阳能 + 风能 + 液冷回收技术的混合能源体系,并融合扩展型光纤网络与三条海底光缆登陆站。

不过,最新公开资料有些数字已有调整:多家媒体最新报道指出,投资金额已从“100亿美元”上调至“150亿美元”(未来五年投入),

项目中还将包括电信巨头Airtel 参与建设海缆登陆站等设施的合作。此外,据印度当地报道,该项目将由谷歌(Google)、阿达尼集团,与Airtel 合作推动。

在能耗设计上,为了应对印度电网不稳、用电成本高、碳排放压力大的三重难题,谷歌预计在园区内部建设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并借助液冷、热回收系统提升能效。

官方披露中提到,这将是一个“绿色 + 智能”样板工程。

经济撬动

跳过中国?谷歌150亿押注印度,要建 “AI 城”,却卡壳在水和电上

安得拉邦政府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2028–2032年间,该项目年均将为邦内创造约105.18亿卢比(约合13–14亿美元)GDP产值,五年累计技术生产力溢出效应达到477.2亿卢比,

就业方面,项目将创造约18.8万个直接和间接岗位,其中包括AI 运营、绿色能源管理、高端工程技术等高附加值岗位。

在地方层面,这种重量级项目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拉动效应不言而喻,从原材料、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到后端运维、软件服务,都可能迎来一道产业升级机遇。

安得拉邦还把这次项目视为其“2029年建成6 GW数据中心产能”战略的首步棋,试图挑战技术重镇班加罗尔、海德拉巴的传统统治地位。

在印度媒体最新报道中,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维沙卡帕特南正在迅速成为“东印度云与数据中心枢纽”。

在谷歌项目敲定前,已有Meta 的海底光缆项目、Sify 的 AI Edge 数据中心和电缆登陆站在当地布局中,吸引了一些第三方投资。

换句话说,谷歌这个项目并非孤立,而是被纳入一个更广的区域“云-电-缆”基础设施群之中。

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安得拉邦首席部长奈杜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暗示,要把维沙卡帕特南打造成“人工智能城市”。

在地方政府的愿景里,这不仅是一座数据中心,更是一个新的高科技城镇载体:传感器、智慧交通、生物医药、机器人试验平台,都可以在这个片区率先形成落地苗头。

风险与挑战

跳过中国?谷歌150亿押注印度,要建 “AI 城”,却卡壳在水和电上

即便规模宏大、愿景丰满,项目落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水资源挑战。

1 GW 级数据中心对冷却和运营用水需求巨大,而印度南部特别是部分沿海地区历来水源紧张,季节性干旱、地下水超采现象难以忽视。

其次是电力稳定性问题,印度部分地区电网仍不稳定,峰谷差异较大,停电风险、备用发电成本高昂。

再加上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稳,如果不能有效集成储能系统,整个园区的“24/7 高可靠运行”目标极具挑战。

此外,土地征用纠纷、当地社区利益分配、环保审查、跨邦协调、通信许可等制度性难关,也都是事实上要跨过去的坎。

再加上此类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中间如果遇到全球技术或资本环境波动(例如AI 模型架构变革、资本收紧),也容易承压。

就中国读者可能关心的“对比”视角来看,谷歌在多个国家的数据中心项目也曾因为环保诉求、社区抗议、政策反复被推迟。

比如,在欧洲某些国家,因能耗、散热、附近居民反对等原因,建设审查被逼停。在印度,制度环境固然有利,但地方执行层面还需经受磨砺。

不过,即使有挑战,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秩序重构意义,谁能真正掌握“算力 + 数据 + AI 芯片 + 网络枢纽”的配置权,谁就掌握未来时代的话语权。

总结

这次谷歌在印度的“1 GW AI枢纽”落地,绝非简单的资本押注,是一次技术主权与国际竞争的较量。

落地能否顺利,还要看水电、制度、技术、市场多重因素如何配合,最终,若能成功,这将是一笔改写南亚数字格局的重磅注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