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9日 22:02 0 aa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厨房里的全球化:藏在 LNG 船里的技术突围

傍晚回到家,拧开燃气灶准备做饭,蓝色火焰跳动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无色无味的天然气,可能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矿区、中东沙漠或是西伯利亚冻土带。

普通家庭的灶台,一年大概要消耗两三百立方米天然气,放到全国范围,这个数字会飙升到 4000 多亿立方米,而其中近四成需要从国外进口。

要把这些天然气安全运到中国,离不开一种 “海上超级冷冻车”——LNG 船。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每一艘 LNG 船,都能装载相当于 9000 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要在零下 163 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中储存。能承受这种极端条件的核心材料,是厚度仅 0.7 毫米的殷瓦钢。

这层薄薄的钢材,得在内外近 200 摄氏度的温差下保持绝对密封,而且要稳定使用几十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殷瓦钢的制造技术被国外企业牢牢攥在手里,售价是普通钢材的十几二十倍,利润空间大得惊人。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直到 2017 年,这个垄断局面被中国打破,宝武钢铁集团的科研团队攻克了材料配方、轧制工艺等多个难关,成功实现殷瓦钢国产化。

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 2025 年年初报道,完全采用国产殷瓦钢建造的LNG船,预计今年内就能正式下水。

10月23日,由广船国际建造的我国首艘自研大型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在广州南沙交付,客滚船使用燃油和更清洁的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船舶内装实现了100%国产化。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这份突破背后,是无数次冶金机理分析、设备装配改造和物理实验的积累,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了 “隐形功臣” 的角色,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助力。

宝武集团在殷瓦钢轧制生产线上,专门加装了一套 AI 微张力控制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这套系统能在钢材轧制过程中,实时调整机架之间的张力,让每一批殷瓦钢的版型精度和成品合格率都稳定在高水平。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老炉前的新大脑:从经验炼钢到智能操盘

如今的中国制造,早已不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立足,从贯通全国的铁路网、现代化港口,到性能顶尖的大国重器、性价比高的普通零件,一套完整的生产力基建体系,才是真正的优势所在。

下游的新能源汽车、造船产业、峡谷海湾间的特大桥、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上游占全球一半的钢产量,共同构成了这个体系的骨架。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想了解 AI 对炼钢的改变,不妨先看看没有 AI 时的传统流程,在钢铁厂里,十几层楼高的高炉矗立着,铁矿石、焦炭、石灰石按比例混合后被送入炉内。

在超过 1000 摄氏度的高温下,矿石里的铁元素经过还原反应被提取出来,变成滚烫的生铁水。

这些生铁水还要送到转炉或电炉里进一步处理,去除里面的杂质和多余的碳,提炼成纯净的钢水。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根据不同的用途,工人会加入少量其他金属元素调整合金成分 —— 加铬能让钢材不生锈,加锰能增加柔韧性,加镍则能提升强度,不同的配比决定了钢材的不同性能。

调好的钢水会被倒入连铸机,通过水冷结晶技术,凝固成长方形或厚板形状的钢坯。

接着,烧得通红的钢坯会被送进轧钢机,在一组组像 “巨型擀面杖” 一样的轧辊碾压下,慢慢被压薄、拉长,最终变成厚板、卷材等不同形态的钢材。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常年和炼钢打交道的老师傅都知道,这套流程看着不复杂,实际里面的物理化学变化特别复杂。

温度、成分、时间等各种变量相互影响,而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就像用微观元素哪怕一点点偏差,都会影响最终的钢材品质。

过去,这些变量的控制全靠老师傅的经验,行业里的顶尖高手,看一眼铁水的颜色、流动状态,就能估算出炉温,误差能控制在 5 摄氏度以内。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但人的判断总有局限,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产系统和越来越高的精度要求,单靠经验已经不够用了。

现在,AI 成了老师傅们的 “新搭档”,据《中国冶金报》2024 年报道,宝武旗下宝钢股份的热轧生产线接入华为盘古大模型后,经过 3 个月的数据训练,钢水温度预测准确率提升了 8%,每年能为企业增加超 1200 万元的经济效益。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遇到单个生产环节的痛点,有针对性的 AI 小模型来解决;要是涉及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就靠钢铁行业专用大模型统筹。

2024 年 9 月,宝武在上海宝山的中厚板厂,建成了国内首个钢铁行业 AI 算力中心,这个中心就像 “大脑中枢”,为整个工厂的智能化升级提供算力支持。

老师傅们凭感觉积累的经验,变成了 AI 系统里清晰可控的技术参数,传统炼钢正在一步步向精密制造转型,对于中国这个年产能十亿吨级的钢铁大国来说,这种转型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十亿吨的智能跃迁:中国钢铁的新时代答卷

2024 年 10 月 30 日,宝武集团旗下的宝信软件正式发布 “宝联登” 钢铁行业大模型,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钢铁行业开发的大模型产品。

如今,这套大模型带来的改变,正在钢铁生产的每个环节慢慢显现。

以前轧制钢材,版型精度全靠老师傅用手摸、用眼瞅来调整,有时候一天下来会产生不少废品。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现在有了 AI 系统,能实时收集轧制过程中的压力、温度、速度等数据,自动调整张力参数,废品率比以前降低了近 15%。

不只是宝武,整个中国钢铁行业都在 AI 的推动下加速变化。

以前那些被国外垄断的高端钢材,比如用于风电设备的高强度钢、用于航空航天的特种合金钢材,现在在国内的钢铁厂里都能稳定生产,这些产品的背后,都有 AI 算法在优化生产过程。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根据宝武集团 2024 年年度报告,仅去年一年,AI 改造就为集团带来了 1.8 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2025 年,集团还计划在炼铁、炼钢、轧钢等环节,再上线 300 个 AI 应用场景,这种技术升级不是简单地换几台设备,而是从 “靠经验” 到 “靠数据” 的生产逻辑变革。

从依赖进口技术到实现自主研发,从凭老师傅经验生产到靠 AI 智能决策,中国钢铁走过的这条路,正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升级的缩影。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高炉里熊熊燃烧的炉火,淬炼出的不只是一块块钢材,更是中国工业的硬实力。

曾经,我们还在羡慕国外的精密制造水平;现在,借助 AI 的力量,中国钢铁在保持十亿吨级产能的同时,还能实现精度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这种提升,会为下游的汽车、造船、基建等产业,提供更优质、更稳定的原材料支撑。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高强度车身钢,能抵抗海风腐蚀的特大桥用耐候钢,LNG 船不可或缺的殷瓦钢,这些以前生产难度大的钢材,现在在智能钢厂里都能精准制造。

这就是 AI 给传统工业注入的新生命力,当高温炉火遇上智能算法,当老师傅的经验融合海量生产数据,中国钢铁正在开启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这份改变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日夜不停的攻关,是企业敢于创新的魄力,更是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顶端迈进的坚定脚步。

未来,我们日常用到的家电、乘坐的汽车、走过的桥梁,里面的钢铁部件或许都带着 AI 的 “智慧印记”,而中国每年生产的十亿吨钢铁,承载的不只是工业的重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和希望。

中国再造大国重器!首艘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内装100%国产化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