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通被约谈,透露什么讯号?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2日 11:18 0 aa

最近,你是否遇到这样的窘境:快递显示“已签收”,却不见踪影;联系客服,对方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回复;一圈投诉电话转下来,却没人真正负责。不由得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当成了空气”。

其实,这种情绪不是个体委屈,而是大家在快递服务体验中越来越普遍的无力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10月28日,国家邮政局对中通快递进行约谈,点出了服务质量、运营规则和快递员保障等问题。这并不是单点敲打,而是对全国快递行业的一次郑重提醒。

中通被约谈,透露什么讯号?

回过头看,近年来,在电商刺激下,快递业务量持续攀升,行业发展越跑越快,但也由此衍生出不少隐性代价。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快递业务量从2020年的830亿件左右,增长到2024年的1750亿件,年均增长20%左右。然而,与高速增长不匹配的,是服务质量和投诉量的同步上升

根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的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该平台收到对快递服务问题的申诉量累计达10.27万件,其中2023年投诉同比增长145.11%,累计涉及金额更是高达1.64亿元。增长跑得太快、服务被甩在后面,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

眼下,正值双11大促,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天小红书平台上关于快递物流的真实吐槽:

“现在快递都是随便扔快递柜或者驿站(除了顺丰、🐱超、🐶东和德邦物流等)哪怕你要求送货上门也没用……”

“我要求送货上门,快递员却把快递放在驿站,驿站要我花钱叫跑腿去拿,我要投诉吗?”

除了拒绝送货上门,更值得关注的是,“推卸责任”正成为行业日常反应机制。今年9月,济南市民王先生为父亲购买了一件中秋节礼品茶具,快递到家时内部已碎裂。他第一时间联系商家,商家称“快递问题”;联系快递公司,对方又以“外包装完好”为由拒绝赔偿。王先生辗转3个客服通道,历时6天,最终只获得30元“象征性补贴”。

王先生表示:“不是那点钱,是你会发现这个链条里,没有人愿意负责。”

包裹丢了,说“系统问题”;商品碎了,说“包装不当”;延误了,说“天气原因或爆仓不可抗力”。责任不断外包,成本不断内化,消费者的体验不断下滑。这不是管理漏洞,是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面对投诉,客服话术比解决机制更完善;面对争议,企业更擅长算赔偿比算服务成本;面对矛盾,通常不是承认错误,而是寻找“甩锅路径”。消费者体验被消耗得越多,行业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就越脆弱。

与此同时,快递员也在同一链条里承担着不属于他们的压力。快递员是“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却成了整个责任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高强度的派件、过度依赖派遣制、社保空白、工伤难认定,他们的处境直接决定服务质量,而企业却总将责任轻巧甩回个体身上。

消费者的无力感与快递员的疲惫感,本质上来自同一个源头:企业在追求规模和速度时,主动削减了责任。低价竞赛短期看似制胜,长期却是在消耗信誉;而服务行业失去责任感,就是在消耗未来市场。

要走出这个循环,行业必须重新回答一个最朴素的问题——快递到底在提供什么?

答案不应该是单纯运输,而是传递信任;也不应是把包裹送到手,而是把承诺送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国家约谈中通的意图就很清晰了:不是“敲打一家”,而是让整个行业停下来反思,如果继续沿用“推卸责任—压低成本—牺牲体验”的循环,快递行业将走进“死胡同”。

当下,最需要改变的,不是配送路线,也不是客服脚本,而是态度。企业应该意识到,服务不是成本,是核心竞争力;快递员不是消耗品,是行业的支撑者;消费者不是弱势方,是行业存在的根基。一句话,快递行业能否重新赢回信任,就看能不能给消费者和快递员真正的尊重。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