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8日 20:18 0 aa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郑建华/金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徐艳利/刘荣梅团队等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在国际权威期刊《EBioMedicine》(柳叶刀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成功鉴定出三个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诊断的高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组合(B2M、TXN和PRDX5),其诊断准确率高达98.47%,为全球结核病防控提供了突破性诊断工具。

全球结核病防控面临诊断难题

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结核病例达1080万例,造成125万人死亡。我国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每年新发病例约80万例。当前诊断技术存在显著局限:痰涂片显微镜检查灵敏度不足;细菌培养耗时长且依赖实验室条件;分子检测技术虽快速但设备昂贵;而现有免疫学方法难以区分潜伏感染(LTBI)与活动性结核(ATB)。开发快速、无创且高灵敏度的诊断方法,是全球实现WHO终结结核病战略的关键瓶颈。

创新研究:从中性粒细胞发现诊断密码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活动性结核病(ATB)、潜伏结核感染(LTBI)及健康对照(HC)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特征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ATB、LTBI与HC三组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火山图与功能解析

本研究开创性地聚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这种占白细胞40%-70%的免疫细胞,既是抗击结核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疾病进展的重要参与者。研究团队通过四维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技术(4D-DIA),对96例活动性结核患者、36例潜伏感染者及3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进行深度蛋白质组分析,结合前期获得的转录组数据,构建了多组学整合分析框架。

关键发现:共鉴定出3414种蛋白质,其中活动性结核组检出3296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633种;通过严格筛选标准,发现数百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整合转录组数据后,揭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关键免疫调控途径;最终锁定β-2微球蛋白(B2M)、硫氧还蛋白(TXN)和过氧化物还原酶5(PRDX5)三个最具诊断潜力的生物标志物。

在319例独立验证队列(71例ATB、142例LTBI、106例HC)中,研究团队采用自动化毛细管电泳Western blot技术进行验证:

比较组别

AUC值

灵敏度

特异性

关键指标

MTB感染(ALL) vs HC

0.9847

95.11%

96.23%

检测所有MTB感染状态

ATB vs HC

0.9799

97.18%

88.68%

区分活动性结核

LTBI vs HC

0.9878

99.30%

91.51%

识别潜伏感染者

三蛋白组合

0.9866

97.99%

95.28%

综合诊断效能最优

这一组合不仅实现了高达98.47%准确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同时识别活动性结核和潜伏感染——这是现有诊断技术难以企及的。该检测仅需1.5mL外周血,无需痰液样本,特别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肺部以外结核患者。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数据整合的九象限分析图:(A)活动性结核病vs健康对照 (B)活动性结核病vs潜伏感染 (C)潜伏感染vs健康对照

科学意义:揭示结核感染的免疫分子机制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Western blot验证:ATB/LTBI/HC三组中性粒细胞中B2M、TXN和PRDX5蛋白表达

研究进一步发现:B2M(β-2微球蛋白)作为MHC I类分子组分,其水平升高反映机体抗结核免疫激活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因子ESAT-6可通过抑制B2M表达逃避免疫监视。TXN(硫氧还蛋白)与PRDX5(过氧化物还原酶5)这对抗氧化酶构成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的核心防线。结核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通过上调这些蛋白抵御氧化应激损伤,其协同作用形成独特的诊断窗口。

这三个标志物不仅具有诊断价值,其表达模式变化还提示了结核感染中免疫-氧化应激互作的关键节点。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三大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效能评估:通过ROC曲线分析区分ATB、LTBI与HC组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PRDX5酶催化机制示意图

应用前景:推动结核病诊断范式革新

该研究成果具有多重转化优势:首先是无创便捷,仅需常规采血,解决儿童/重症患者痰液获取难题,其次早期诊断,中性粒细胞作为最早响应的免疫细胞,可实现感染早期检测,第三是可做鉴别诊断,突破性区分活动性与潜伏感染,另外技术具有一定的普适,自动化检测平台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研究团队正在推进多中心临床试验,希望尽快完成试剂盒转化,我国正在推进无结核社区建设,未来此类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高危人群主动发现效率。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5)00389-5/fulltext

【关于投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发布的文章旨在介绍前沿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使用;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责任声明:本稿件如有错误之处,敬请联系转化医学网客服进行修改事宜!

微信号:zhuanhuayixue

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技术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团队发现结核病诊断新标志物,三个组合准确率高达98.47%

2025年12月09-12日 中国 • 上海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