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当“活人感”成为消费品,鸡排哥的疲惫映射生活的真实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3日 04:42 0 aa

之前凭借“6元鸡排提供600元情绪价值”走红的景德镇“鸡排哥”李俊永,在国庆期间被质疑情绪缩水、规则双标。幽默的网梗、学生优先的规则、与顾客的自然交流……这些被网友评价为稀缺的“活人感”,逐渐在商业流量和市场宣传中被稀释。人们希望在这种诞生于大街小巷、不加以任何包装的草根网红身上感受到真实的烟火气,又难以接受其在走红之后的某种必然蜕变:这场反转揭示出了流量时代“活人感”人设的脆弱本质。

当“活人感”成为消费品,鸡排哥的疲惫映射生活的真实

央视新闻社媒账号报道“鸡排哥”李俊永。网络截图

“活人感”这一概念在互联网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多被解释为人们在互联网上展示并没有经过“精致包装”的生活,或是上班通勤的狼狈,或是不加滤镜的憔悴。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展示在很多互联网用户之间构建了共同的情感连接,这种真实、不完美的“做自己”运动成为了“活人感”的标志性特征。

“活人感”概念的爆火,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互联网上泛滥的表演式生存的疲惫,并加以反抗。思想家居伊·德波所描述的“景观社会”,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我们的生活被简化为一系列可供展示、被观看、被点赞的影像。久而久之,真实体验与它的影像表征之间出现了断裂,人们活在对“展示”的疲惫经营中。而“活人感”则试图修复这种断裂。它通过展示“后台”的混乱,允许大家坦言“我累了”“我很普通”,通过展示并不完美的生活切片,展示琐碎、真实与平凡,去宣告人的价值,不应仅仅由他的高光时刻来定义,更在于他作为一个完整、复杂、有血有肉的个体本身。

而“活人感”这种跳出系统的反抗,也可能成为跌入一个更精致陷阱的开始。当“真实”成为一种被推崇的表演,它便可以带来新的比较维度。人们又开始暗中纠结,为什么他的真实显得那么洒脱,而我的真实却如此乏味?在发朋友圈前会思考是P图看起来更紧绷,还是真实得不够有趣更难以被接受?这与追求“活人感”以获得轻松的初衷背道而驰,陷入了更深的自我审视与内耗。

互联网上一直谈论的“活人感”的主体究竟是谁?城市中的青年学生、白领、创意工作者等,他们的“疲惫”源于对“意义”的追寻受阻,源于“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中间状态,而对于那些在生产一线、服务行业,为基本生存而奔波劳碌的群体而言,他们的“真实”是身体的极度劳累,也是缺乏保障的不安。这种真实过于沉重,难以被转化为轻松、有趣、易于传播的“活人感”内容。他们的生活是“生存”,而非可供审美的“生活”。当他们的影像偶尔出现在网络上时,往往被归类为社会纪实或底层艰辛,引发的是短暂的同情或猎奇,而非能够引发广泛身份认同的“共情”。

因此,在社交媒体关于“活人感”的热烈讨论中,他们实际上是失语的。他们的真实,被这场由中产趣味主导的“真实”表演,静静地遮蔽了,而“活人感”则成为了一种幸运者的疲惫叙事。当人们在不断要求“鸡排哥”保持着饱满的情绪满足每一位顾客的“活人感”期待时,是否忽视了“活人感”真正应当匹配的人群和落脚点。当他以其未经雕琢的、饱满的情绪状态走红时,公众欢呼终于看到了一个活人时,这种“活人感” 很快从一种自发的表达,异化为一种被围观的表演。当人们不断要求他保持着饱满的情绪,去满足每一位顾客乃至屏幕前看客的“活人感”期待时,我们又是否想过这究竟是他的“活人感”,还是我们投射在他身上、用于满足自身对“本真”想象的消费品?

当我们要求一个体力劳动者持续输出乐观与热情,以治愈我们自身的意义匮乏,这本身就是一种精致的残酷。而在这个过程中,“活人感”从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状态,变成了服务于我们情感需求的文化商品。我们消费了他的“真实”,却可能从未真正试图理解他真实生活里的艰辛和风霜。

当人们在互联网上寻求“活人感”时,同样也要意识到,真正的“活人感”,落脚点不应只是一种供人消费的文化风格,而应是一种指向所有人真实生存境况的、不妥协的注视。它要求我们打破自身趣味的回音壁,将这些无法被轻松审美化的、沉重的“生存”纳入真实的范畴,只有这样,我们或许才能开始一场更诚实,也更具公共性的对话。

• (作者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新闻专业学生,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张婉玉

责编 辛省志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