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张捷财经观察 | 外卖大战下的数字资产垄断博弈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6日 13:22 0 aa

当用户打开手机选择就餐地点时,指尖划过的评价榜单背后,一场围绕数字资产的博弈正愈演愈烈。高德地图近期推出的 "扫街榜",以真实行为数据构建评价体系,直接向美团主导的内容评价模式发起挑战,这场较量不仅重塑着本地生活服务的竞争格局,更引发了关于数据价值归属与监管边界的深层思考。

长期以来,美团凭借内容型评价体系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商家的星级评分与用户评论,成为消费者决策的核心参考依据,甚至直接影响店铺的客流量与经营效益。然而,这一体系的公信力始终面临 "刷好评" 的行业痛点 —— 部分商家通过赠送小礼物、提供消费便利等方式诱导用户好评,形成虚假的评价生态。依托这套评价体系,美团逐渐构建起强大的市场话语权,成为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的重要主导者。

张捷财经观察 | 外卖大战下的数字资产垄断博弈

2025 年 9 月,淘宝旗下高德地图推出的 "扫街榜" 打破了这一格局。与美团的内容评价不同,该榜单以用户真实行动数据为核心,整合了导航目的地、到店频率、回头率等行为指标,再结合 AI 技术对评价真实性进行多维度校验,最终生成商家评分。"扫街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真实性,刷好评在这里几乎不可能实现。" 高德相关产品负责人表示,导航到店、重复消费等行为数据无法通过水军刷量伪造,能更客观反映店铺实际口碑。上线首日,该榜单用户数便突破 4000 万人,显示出市场对新型评价体系的认可。

两种评价体系的本质差异清晰可见:美团代表 "内容数据" 路径,基于用户主观评价构建信任;高德则主打 "行为数据" 逻辑,以客观行动轨迹还原真实消费体验。这场对决的核心,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评价权的重新分配。

评价权争夺的背后,是更深刻的数字资产归属与数据主权争议。美团的评价数据源于用户主动贡献,而高德扫街榜依赖的导航、到店等行为数据,多产生于用户使用地图功能的过程中,并非用户主动提交的评价内容。这种差异引发了关键疑问:用户的行为数据究竟属于谁?平台是否有权深度挖掘利用?

尽管用户在使用地图服务时需点击同意用户协议,但格式合同的法律效力边界始终模糊。法律界人士指出,平台即便获得用户形式上的授权,也需明确告知数据利用的具体范围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而非仅凭笼统条款获得 "一揽子授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海量行为数据的挖掘利用可能带来新问题:基于用户消费习惯、设备类型的精准推送已屡见不鲜,部分场景下甚至演变为 "大数据杀熟"—— 有用户反映,使用不同品牌手机或展现出不同消费冲动时,同款服务报价存在差异。

这种数据利用模式正将用户推入 "信息茧房"。平台通过持续挖掘行为数据,不断强化对用户偏好的认知,进而推送同质化内容与服务,最终限制用户的选择空间。更严峻的是,数据集中带来的垄断风险已引起监管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出,数字平台通过控制数据、算法形成的垄断行为,具有不同于传统领域的特点,需通过常态化监管予以规范。2022 年修改的反垄断法已明确禁止经营者利用数据、算法等优势实施垄断行为,为数据权力约束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高德、美团等平台在数据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若各平台纷纷推出基于自有数据的评价榜单,不仅可能形成新的数据孤岛,更会因数据利用的不透明导致市场混乱。有学者在《平台博弈》等著作中指出,平台掌握的海量数据兼具商业价值与公共属性,其归属不应完全由平台单方决定,而需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治理框架。

张捷财经观察 | 外卖大战下的数字资产垄断博弈

当前,我国已逐步构建起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体系。《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明确将 "控制流量的能力" 作为认定平台市场支配地位的考量因素,《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定》则要求在审查中重点评估数据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监管部门通过查处典型案件、发布行政指导等方式,推动平台从 "数据垄断" 向 "创新竞争" 转型。

未来的竞争不应是数据封闭与垄断的较量,而应走向更规范的数据利用与价值共享。平台需强化合规意识,明确数据收集利用的边界;监管层需完善规则体系,平衡平台创新、用户权益与公共利益;用户也需提升数据权利意识,主动维护自身隐私安全。这场围绕数据的博弈最终走向何方,将深刻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方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