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排行榜 2025年09月29日 20:57 0 aa

十年前的3D打印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更像极客手里的“新奇玩具”。

每秒只能打50毫米,精度还没保障,想用来生产零件?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时候整个行业都被欧美厂商攥在手里,上世纪80年代Stratasys搞出FDM成型方法后,就靠专利壁垒垄断市场,中国厂商根本插不上手。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直到2008年专利到期,情况才有点转机。

中国厂商凭着供应链优势杀了进来,不过卖的都是两三百美元的套件,用户得自己花几十个小时拼装。

老实讲,这和“绿皮火车”没啥区别,慢得让人着急。

2015年,从阿里离职的申康瞅准了这个机会,拉着团队创办了潮阔。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他当时就说,3D打印行业的问题根本不是能不能打印模型,而是速度能不能快到进入生产。

放着红利不赚,偏要啃“硬骨头”

潮阔初期也走了段“捷径”,2017年“双十一”单天卖出上千台低价套件,短期盈利是有了,但申康心里清楚,这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全球95%的机型都用I3架构,便宜是便宜,可太笨重了,想提速难如登天。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他偏偏要选难度更高的三角洲架构,这种架构是三轴并联的,算法复杂不说,研发起来全是坑。

这个决定在公司内部几乎没人支持,连合伙人都觉得他是在折腾。

本来想跟着行业红利再赚两年快钱,但后来发现如果不突破速度瓶颈,公司早晚得被淘汰。

申康咬着牙坚持,他说速度上不去,行业就没有未来。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就这么着,潮阔一头扎进了高速3D打印机的研发里,一啃就是好几年。

从“动车”到“高铁”,速度翻了24倍

研发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最开始连调平都得用A4纸手动校准,稍微不留神精度就出问题。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首款速度显著提升的样机终于做出来了,这一下就验证了高速路径是可行的。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2020年全球发布的SR系列,速度达到150毫米/秒,行业总算迈进了“动车时代”。

2022年V400问世,速度直接冲到600毫米/秒,这一下可热闹了,海内外的“农场主”群体直接兴起。

以前打印个手办、灯具得花好几个小时,现在几十分钟就能搞定。

到了2024年,潮阔的迅影光S1Pro把速度干到1200毫米/秒,还拿到了“全球最快消费级FDM3D打印机”的认证。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同样的模型,上一代产品要打两小时,这款五十分钟就完事,在欧美创客社区直接火了。

2025年推出的追日梭T1Max更厉害,面向农场生产场景,效率比其他架构产品提升两倍多,回本周期缩到三四个月,巨灵铸V500能打印1.5米长的中国龙摆件,不用再分件拼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速度革命,改朝换代的开始

潮阔的产品迭代刚好踩中了行业爆发的节点,现在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涨得飞快,反观那些两万美金以上的专业级、工业级机型,出货量反而在下滑。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中国更是成了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的生产基地,去年出口了好几百万台,全球96%的机器都产自中国。

用户也变了,以前买3D打印机的多是创客和爱好者,现在超八成设备都被当成生产工具用。

义乌那边甚至出现了上千台规模的“农场”,专门打印潮玩、灯具这些东西。

说实话,这都是效率提升带来的连锁反应。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以前打印一条30厘米的龙要十几个小时,卖一千美元左右,现在用潮阔的高速机一小时就能完成,售价五百多美元,回本周期缩短了十几倍。

更何况PLA材料价格也降了不少,从每吨三万降到不足两万,一个手机支架打印成本还不到一块钱,更多应用场景都被解锁了。

现在国内3D打印厂商的竞争也挺有意思,拓竹靠着大疆背景和众筹在海外走红,创想三维凭着丰富的产品矩阵稳坐老牌劲旅的位置。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潮阔虽然体量不算最大,但胜在高速战略押得早,通过连续迭代在速度和稳定性上先一步站稳脚跟。

申康说得对,高速带来的竞争远比卖套件时残酷,但这也是唯一能让行业走出玩具属性的方向。

回头看潮阔这八年,从跟着行业跑的“绿皮火车”,变成领跑全球的“高铁”,靠的就是死磕速度。

从玩具到工具,潮阔改写3D打印产业规则

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突围,更印证了中国3D打印企业靠技术创新能闯出一条路。

未来随着速度和成本优势继续释放,3D打印肯定能在更多产业里发光发热,“中国制造”也能借着这股劲儿,向“中国智造”再迈一大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