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雷军演讲失灵?不是故事老了,是我们清醒了!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7日 00:30 0 admin

当雷军在今年演讲台上说出“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时,弹幕里飘过的不再是感动,而是“又来这套”“快进带货吧”。曾经让千万人热血沸腾的“雷氏演讲”,为何突然成了网友眼中的“心灵鸡汤过期罐头”?不是雷军变了,而是我们听故事的耳朵,早已在现实的捶打中换了频道。

雷军演讲失灵?不是故事老了,是我们清醒了!


一、故事讲完了:英雄叙事的七年之痒

雷军的演讲魔力,本质是一场精心编织的“英雄史诗”。从2020年首讲“10年创业20个故事”,到2023年“认知突破”,再到2024年“造车艰难历程”,他精准踩中了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布克总结的“七种基本情节”——白手起家(19岁写教材)、探险(造车三年)、重生(高端化转型)、斩妖除魔(对抗特斯拉)。这些故事在2020-2021年恰逢其时:反垄断浪潮下,民众反感资本扩张,而雷军“衬衫湿透被投资人训”“考赛车驾照学漂移”的细节,完美塑造了“逆境英雄”形象。

但英雄故事有其生命周期。当“55岁首富再创业”的光环褪去,当小米汽车从“颠覆者”变成“行业竞争者”,观众突然发现:雷军的故事库里,能打的梗只剩“考驾照”“衬衫湿了”。就像反复播放的老电影,初看感动,再看麻木,三看只想快进。网友吐槽“雷总累了,大家累了”,本质是对“苦难叙事”的审美疲劳——我们见过太多“老板卖惨”,却没等来期待中的“硬核突破”。

二、示弱的悖论:首富的“打工人人设”还能立多久?

雷军的“示弱叙事”曾是他的流量密码。上市破发时鞠躬道歉,造车遇挫时晒测试视频,这种“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姿态,在2021年反垄断大年里,成了最安全的铠甲。那时的小米,是“科技普惠”的代表,是“不赚快钱”的良心企业。但当雷军以“首富”身份站在演讲台,再讲“为了测试手机掉进冰湖”,就像马云说“我对钱没兴趣”——不是故事假,是听众的心理天平变了。

今年3月,安徽高速小米汽车事故后,雷军未公开回应;“逆光之王”宣传语旁的小字“是产品目标”,更让网友觉得“被当傻子耍”。当企业从“挑战者”变成“巨头”,公众的要求自然从“共情”变成“问责”。曾经的“真诚接地气”,如今成了“营销过度”;曾经的“苦难共情”,如今成了“卖惨博同情”。这不是雷军的错,而是所有商业偶像的必经之路:当你站得越高,“示弱”就越像“凡尔赛”。

三、时代变了:我们不再需要“创业偶像”,而是“科技真神”

2021年,雷军宣布造车时,全网喊“干翻特斯拉”;2024年,AI芯片企业寒武纪市值超茅台,网友追问“小米的AI在哪?”。这五年,公众对科技企业的期待,已经从“性价比”变成了“硬实力”。

特斯拉在2022年放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2023年ChatGPT掀起AI狂潮,2024年国产机器人公司宇树发布Walker X。当整个科技圈在讨论“通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时,小米的演讲还在讲“手机边框窄了0.1毫米”“汽车座椅软了3度”。不是这些进步不重要,而是民众期待的“科技巨头”,应该引领浪潮,而非在红海内卷。

网友吐槽“小米技术不够硬”,本质是对“科技企业责任”的重新定义:我们可以接受你赚钱,但不能接受你只赚“组装钱”;我们可以共情你的难,但更想看你啃下“卡脖子技术”。当雷军在演讲中展示“第100版汽车设计稿”时,听众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时候能看到小米的芯片架构图?”

四、叙事困局:所有商业故事,都逃不过“成长的烦恼”

小米的企业叙事,正在经历“青春期危机”。早期靠“性价比”打开市场,中期靠“高端化”突破瓶颈,如今卡在“科技巨头”的门槛前。就像一个学霸,小学考第一靠努力,中学考第一靠方法,大学考第一则需要天赋——而天赋,恰恰是最难讲的故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中说:“所有流行叙事,都是时代精神的镜子。”2020年,我们需要“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来对抗疫情焦虑;2024年,我们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来应对全球竞争。小米的叙事,还停留在“创业励志剧”,而时代已经切换到“科技争霸赛”。

这不是雷军个人的问题。马云退休前讲“乡村教师”,刘强东讲“宿迁穷孩子”,马斯克讲“火星移民”,所有商业领袖都在寻找能穿越周期的叙事。但真正的顶级叙事,从来不是重复过去的成功,而是定义未来的方向。

五、破局之路:从“故事大王”到“科技实干家”

雷军的演讲失去魔力,未必是坏事。它提醒所有商业偶像:流量不是目的,价值才是根本。小米需要的不是“下一个感人故事”,而是“下一个技术爆点”。

网友不是讨厌雷军,而是讨厌“没有惊喜”。如果雷军下次演讲,拿出的是“小米自研AI芯片”“固态电池突破”,哪怕只讲10分钟,弹幕也会刷满“雷总牛X”。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当故事的价值小于产品的价值,故事就成了多余的包装。

或许,雷军应该少讲“自己多努力”,多讲“团队多牛X”;少晒“测试视频”,多晒“专利证书”;少提“卖了多少万台”,多提“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毕竟,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是“中国人的科技,又突破了”。

结语

雷军的演讲没有魔力了?不,是我们长大了。我们不再需要“创业偶像”给我们灌鸡汤,而是需要“科技先锋”带我们往前冲。小米的下一个故事,不该是雷军的个人传奇,而是中国科技企业的集体突围。当那天到来时,不用演讲,我们也会热泪盈眶。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