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多个诺贝尔奖再次花落日本,小岛国凭什么赢过14亿人口的大国?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9日 22:13 0 admin

“日本小岛国,屡屡获诺贝尔奖”,这个话题最近又被热议起来。2025年诺贝尔奖在医学和化学领域,都见到了日本科学家的身影——这让很多人不禁感叹:日本真有那么牛吗?

首先,我们得确认一个事实:2025年的诺贝尔奖里,日本科学家继续获奖。比如,Shimon Sakaguchi 因为在免疫系统调控上发现关键机制,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

多个诺贝尔奖再次花落日本,小岛国凭什么赢过14亿人口的大国?

还有 Susumu Kitagawa 因为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上的突破性研究,拿下化学奖。

在历史上,日本在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上,在亚洲国家里占据前列。根据统计,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等领域有不少获奖者。日本之所以能够不断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中,是因为几个长期形成的优势:

  • 基础研究重视程度高:日本科研机构、大学等长期对基础科学保持投入。即便这个研究暂时没有显著的经济回报,他们也愿意给科研人员稳定空间。
  • 科研文化的耐心与严谨:日本学者做学问,很少贪快,不追热点;他们愿意细细地探索、慢慢打磨。
  • 制度、评奖与学术环境的支持:在日本,从青年学者到资深科学家,都有制度、资金、学术评价体系对真正有价值的基础工作给予支持。这种体制支持,是很多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简言之,日本并不是“走运拿奖”,而是长期在基础科学里“播种、养土、等待开花”。

有些人会说:“日本能拿诺奖,我们却老是拿不到,”这种比法其实是把“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狭隘地绑在诺贝尔奖上,这不公平,也不全面。

多个诺贝尔奖再次花落日本,小岛国凭什么赢过14亿人口的大国?

日本的强,不只是诺贝尔奖。它在材料科学、制药、精密仪器、机器人、化工、半导体、光学、化学催化、生物技术、环境科技等等好多领域,也都有深厚实力。

在这些领域,日本很多创新是“隐性的”,不一定马上上头条、能赚大钱、或能迅速产业化,但它们在国际科技链条里是“关键环节”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不能只看诺贝尔奖,而要看它的科技体系的厚度、学术基础的深度、产业转化的能力、人才生态的活力。

多个诺贝尔奖再次花落日本,小岛国凭什么赢过14亿人口的大国?

日本在这些方面,常年表现优异:它有众多世界级大学、研究所,有稳定的科研投入体系,有学术界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有尊重学者、尊重长期怀疑和探索的文化。这些都是“牛”的根基。

当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日本在近现代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不能忘却的伤痕。历史伤痛与国家尊严是不能被抹去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在所有层面把日本打成“全黑”。

我个人认为,对日本,我们应该抱一种“警惕的尊重”与“批判的学习”态度。

在科研这条路上,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钻研精神”、“长线投入”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这种精神与国家历史立场是两个层面,不应该被混为一谈。我们完全可以在尊重历史、捍卫尊严的同时,向他们在科学研究上的坚守、态度学习。

警惕“崇洋媚外”的倾向。

有些人看到日本拿奖,就盲目就觉得“日本科学家多厉害,我们都差太远”。这是不健康的自卑心态。我们要站稳自己的位置,既看到差距,也要看到自身优势。

我们要从日本那里学什么?不是照抄他们的研究模式,也不是强制把科研都往基础科学推。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建立自己的一条特色路线。比如在应用技术方面我们强,在工程、平台搭建、产业化转化方面我们更具实力。基础科学也要补,但不能偏废应用与人民需求。

日本能长期做基础研究,和它的制度保障、科研评价机制、学者尊严感、社会尊重学术的风气密切相关。我们要在这些方面下大力气。科研经费不是“砸钱”,而是要让投入有制度支撑、有持续性、有合理评价机制,让学者能安心钻研。

多个诺贝尔奖再次花落日本,小岛国凭什么赢过14亿人口的大国?

别只看热搜成果。当年哪个诺贝尔奖都是多年积累,不是某一年“拼出来的”。我们不能只追热点、追快成果,而要注重长周期的培养、持续性的基础研究。

要尊重失败与试错。基础研究很多主题失败率极高,是“赌未来”的事情。我们要允许失败、给予容错空间,让科研人员敢于挑那些难题。

人才环境要优化。科研人员待遇、学术稳定性、评价体系、职业路径,这些都要让人有安全感、有尊严感,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不能自卑,也不能盲目追赶别人。我们有自己的强项、有自己的根基、有自己的特色。科学不是“拿奖就是强”,而是要能真正支撑社会发展、人民生活。

弹丸小国日本,在诺贝尔奖榜单上频频亮相,这确实是值得震撼、值得反思的事情。但它的强,是几十年、几代人沉淀下来的科研文化与制度能力。

在尊重历史、牢记苦难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向那些可取的精神学习。

也许有一天,中国科学家频繁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上,不是偶然,而是因为我们的科研体系、人才培养、文化氛围、制度保障,都真的迈入了另一个层面。

那时,无须惊讶,只要淡定微笑,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路走出来的强者姿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