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长缨”闪存芯片实现重大突破后,成都如何做有“芯”人?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1日 17:55 0 admin

近日,复旦大学团队在《自然》发表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长缨(CY-01)”成果,标志中国新一代存储技术实现“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折射出“政策引导+产学研协同”的产业发展密码。这一技术突破背后的产业培育逻辑,在成都芯片制造的实践中也找到鲜明注脚——凭借全链条布局与内生创新动力,成都正加速崛起为西部“芯”产业高地。

“长缨”闪存芯片实现重大突破后,成都如何做有“芯”人?

“长缨”亮剑:芯片产业的上海范本

“长缨(CY-01)”芯片的突破并非偶然,而是上海多年深耕的必然结果。其400皮秒读写速度、94.3%良率及适配现有产线量产的核心优势,源于上海早于2022年便将二维半导体纳入未来产业规划,构建起完整产业生态。

“我们已建成国内首条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推动复旦等高校与原集微科技深度合作,形成‘晶圆生长—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全能力体系。”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基础研究突破→工程化转化→产业化落地”的闭环模式,为上海抢占全球超百亿美元二维半导体市场筑牢根基,也为国内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培育范本。

成都筑“芯”:西部产业高地的成长密码

借鉴先进产业发展经验,成都以“强设计、补制造、扩封测、延链条”的自主布局,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2025年相关报告显示,成都集成电路产量将达205.15亿块,同比增长16.4%,聚集企业近400家,形成涵盖车规级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多个高增长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

细分领域的突破尤为亮眼。设计端,成都华微电子作为本土“链主”企业,2025年上半年集成电路业务营收已达3.55亿元,其研发的高速AD/DA转换器打破国外垄断,“我们开放检测平台为20余家本地企业提供失效分析服务,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公司负责人朱志勇透露,目前正对接本地新建高端流片厂,计划2026年初实现本地流片适配。制造端,奕成科技作为大陆唯一具备板级高密FOMCM产品量产能力的企业,2025年已进入二期量产爬坡,周边3公里内聚集8家核心供应商,物流时效压缩至30分钟,集群效应显著。封测环节更有英特尔成都工厂坐镇,承担全球半数以上笔记本CPU封测任务,稳固西南封测产业核心地位。

产业崛起的背后,是政策与产学研生态的双重支撑。2025年9月,成都高新区推出“政策直通车”专项服务,编制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108+10”涉企服务清单,涵盖流片服务、知识产权布局、金融风控等核心需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性金融产品等精准赋能。同时,依托电子科大、川大及中电科10所等科研力量,成都已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更设立5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重点支持28纳米以下先进工艺研发,与“岷山行动”计划300亿元新型研发机构投入形成合力。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