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一根筋的胜利,日本再获诺奖,中国科学界何日梦圆?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4日 07:00 0 admin

十月,颁诺奖,在中国快成为一个节日了,至少在学术界如此。

颁奖前夕,不少人做诺奖预测。获奖者甫一公布公布,各种解读文章,获奖者的背后故事瞬间充斥各平台。

有位教授戏称:他们负责获奖,我们负责解读。

中国人对此热衷主要原因是中国太渴望获得诺奖了。

现实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仅有一人获奖——2015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对于人口众多,且自诩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的国家来说,这个不可接受。

大家总觉得随着我们经济和科技实力上升,我们会同日本一样,成为诺奖大户。现实并非如此。

大家找了很多原因,其实原因显而易见,只是大家做不到啊。

1

一根筋的胜利,日本再获诺奖,中国科学界何日梦圆?

这次坂口志文的获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坂口志文在京都大学学习期间,对免疫学非常感兴趣。期间,他看到了爱知县癌症中心的西冢泰章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为此他从京都大学退学,到西冢泰章团队打杂,不拿工资不为学位。4年后,他又返回京都大学读博士,一直研究抑制性T细胞。

期间,他甚至需要家人帮助饲养实验用的小鼠。由于缺乏经费,他后来前往美国继续研究。

在美国,他的学说同样无人相信,论文难以发表,十年后,其理论才逐渐被学界接受

兴趣、坚持、韧性,坂口志文的故事。

在日本的诺奖身上,此类的故事不少。

类似的故事在日本诺奖得主中并不罕见。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山中伸弥同样不被同行看好,独自奋战多年。他缺乏经费,甚至通过跑马拉松来筹款,在研究道路上颠沛流离,换了不少单位。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花了25年才完成学业,拥有自己实验室时已43岁,50岁时还只是个副教授。而“蓝光之父”中村修二更是一名无人看好却能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小人物。

冷门项目,没人看好,执着、坚持、热爱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

2

一根筋的胜利,日本再获诺奖,中国科学界何日梦圆?

2002年,日本政府推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遭到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集体嘲笑。官媒直接下场,《人民日报》斥其为“狂妄自大”,新华社记者称这一野心为“痴人说梦”。转眼截至2025年10月,日本诺贝尔奖获奖总数已达32个。

这时,中国官方和民间又有另一种口吻,都是东亚国家,文化差别不大,日本能做到,中国理应也能做到。

能做到吗?

我看未必。

最关键的原因,中国科研的奖惩体系和诺奖的体系不一样。

屠呦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上面讲的日本获奖者类似。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在中国她得不到认可。

而诺奖奖励的是你的成果,不是你的职位,不是你论文的影响因子。

像田中耕一是一位底层小职员,都不是教授。这次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另外一位获得者,已经不在科研第一线了。Mary E. Brunkow, 目前为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高级项目管理。

而我们的评估,看的是你的职位,你论文的影响因子,而不看你真正的水平。

当我们的院士中充斥了大量的大学校长时,我总觉得诺奖离我们很远。

我们的科研人员如果为帽子而奋斗,为CNS论文奋斗时,我们或许离诺奖越来越远。

十月诺奖月在中国很热闹,热闹背后,大家除了贡献一点口水,又能有什么改变呢?

只有我们尊重那些无用之学,能允许科学家坐冷板凳,允许一根筋的类似民科的科学家的存在,院士评选中不再充斥大学校长,评价标准能真正关注科学价值,或许诺奖会离我们近一点。

科学,还是要纯粹一些,还是要理想主义一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