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排行榜 2025年10月17日 13:15 0 admin

今年7月一条资讯报道,30岁的李女士(化名)从新西兰飞抵广州。11个小时的飞行刚结束,她便在机场突然晕倒,经过抢救仍不幸离世。

医生推测她死于肺栓塞:很可能是长途久坐让她的腿部形成了血栓,血栓脱落后堵塞了肺部血管[1]。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新闻图:肺栓塞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广东广播电视台

肺栓塞、脑梗、心梗……这些血栓会引发的疾病,正越来越频繁地盯上年轻人。它们来势凶险,而且治疗起来十分棘手:溶栓药物的治疗窗口极为狭窄,依赖于导管的机械取栓也有时间窗,还对血栓部位和医生技术有极高要求。尤其在大脑中,蜿蜒狭窄的血管常让血栓卡在“弯道”,即便是顶尖的医生也有可能束手无策。

如果有一种微小的装置,能沿着血管直抵病灶,将血栓“消化”后带走,或许能彻底改变治疗的局面。

在今年9月发表于《先进材料》[2](Advanced Materials)的一项研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赵芮可团队展示了一款直径仅数毫米的磁控机器人。它能在磁场的引导下穿行于脑血管模型深处,不仅能取出血栓,还能完成给药、治疗动脉瘤等多种精细操作。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新型微型机器人在脑血管模型(上图)与猪颈动脉(下图)中穿行 | 参考文献[2]

动脉血流速度快,逆流而上曾经是不可能的

目前,让一个机器人在磁场下运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湍急的血流中自由穿行。要让微型机器人在血管里逆流而上,它的速度必须达到甚至超过血液本身的流速。

而人体血流速度可达数十厘米每秒:颈内动脉常见的流速为20~30厘米/秒,峰值甚至接近60厘米/秒。过去,从未有螺旋微型机器人能达到这样的速度,直到这项研究出现。

在一篇2022年发表于《自然·通讯》[3](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中,赵芮可团队曾受折纸艺术启发,设计了一种嵌入磁铁、能在磁场中旋转前行的机器人。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受折纸艺术启发设计的无绳磁控机器人 | 参考文献[3]

这一次,团队保留了其中最关键的结构——螺旋状的侧翼、中空的管道和开槽的外壁,并将原本指甲盖大小的装置缩小到了直径与长度仅几毫米,恰好适合在直径3~5毫米的大脑血管中穿行。

机器人进入血管后,外部施加的旋转磁场会驱动它快速旋转。特殊的中空设计使得它在前进时会产生负压,液体从前端吸入,再从后端和侧槽喷出,从而推动机器人前行。

实测结果显示,这种机器人能以每秒23厘米的速度,在动脉血流速度下灵活穿梭。赵芮可指出:“我们能轻松让它达到这一速度,但23厘米/秒并非上限。只要继续提高磁场的旋转速度,它的速度甚至能达到60厘米/秒。”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机器人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在血管中快速前进 | 参考文献[2]

就像搓棉球一样,机器人“炫”小血栓

旋转带来的负压不仅能推动机器人前进,还成了赵芮可团队解决血栓问题的关键。

起初,团队只是想试试用机器人产生的负压将血栓吸走,但实验结果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血栓不仅会被机器人牢牢吸住,还会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被大幅压缩,最终体积缩小到只有原来的5%。

原来,这种机器人在旋转时会同时给血栓施加两种力——负压产生的压力和旋转带来的摩擦力。

赵芮可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搓棉球。当你一边压一边搓时,松散的棉花就会逐渐变成一个紧实的小团。同样的,血栓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致密化。红细胞不断从血栓中挤出,最后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致密的纤维蛋白。”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纤维网络在压缩与剪切力作用下体积缩小 | 参考文献[5]

团队还发现,血栓中红细胞含量越高,最终被机器人压缩的程度就越高,最高可达95%的压缩率;对于完全由纤维蛋白组成的坚硬血栓模型,微型机器人也可压缩超过80%的体积[4]。

质地坚硬的血栓是临床上最难处理的类型,溶栓药物、导管抽吸和支架“捞取”都难以有效应对,但赵芮可团队的机器人有潜力轻松处理。更重要的是,由于机器人是将血栓整体压缩后取出,而不是把血栓打碎成小块,因此理论上降低了传统机械取栓时血栓碎裂、进一步堵塞其他血管的风险。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机器人将血管模型中的血栓体积大幅压缩(20倍速) | 参考文献[2]

摆脱导管,到达之前无法触及的地方

其实,赵芮可团队此前早已尝试过“旋转取栓”。今年6月,团队在《自然》[5](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尝试了在血栓抽吸导管前端加装一个直径约1毫米、由电机驱动的旋转装置。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血栓,但依然需要使用导管,因此只能在适合导管操作的条件下、依赖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操作。

赵芮可坦言:“掌握这项技术需要多年的训练,整个斯坦福大学能做脑血管介入手术的医生只有4位。虽然这样的手术在国内更常见,但在国内的非一线城市,能够胜任的医生仍然屈指可数。”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导管前端加装旋转装置处理血栓示意图 | 参考文献[5]

而现在,赵芮可团队的新方法完全摆脱了导管。这不仅避免了因为导管深入造成血管破裂、脑出血的风险,也能让机器人进入更弯、更细的血管,处理传统手段无法触及的血栓。

“我们只需在患者腿部或手腕置入一根鞘管,让机器人经鞘管进入血管,再在磁场引导下抵达血栓所在地,将血栓压缩并带回,最后从鞘管中取出。置入鞘管非常简单,大大减小了医生的操作难度,因此更多医生都能用上这项技术”赵芮可解释道。

精准直抵病灶,“甩”出药物

这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远不止取血栓。凭借其中空的结构,科学家可以在其中装载药物或其他成分,让它在磁场导航下精准抵达病灶,再通过旋转负压来释放药物,为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而且,通过调节机器人本身的磁性和外加磁场的旋转频率,这种微型机器人还能展现出不同的运动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的给药方式:它既能在前行过程中缓慢地释放药物,也能在原地高速抖动,将药物迅速“甩”出。

“例如递送溶栓药物时,我们会更倾向于用缓慢释放的方式。因为纤维蛋白溶解较为缓慢,药物释放太快会达不到效果。”赵芮可解释道。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机器人在血管中释放药物示意图(3倍速) | 参考文献[2]

但对于动脉瘤等疾病,快速释放的效果可能更为理想。动脉瘤是血管壁上的薄弱膨出部位,如果它在血流冲击下破裂,就可能导致脑出血(俗称脑溢血)。

过去,为了减小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医生需要借助导管将金属线圈等放入动脉瘤。可一旦病灶位于导管难以抵达的深处,医生也无计可施。

而现在,研究团队只需在机器人的中空结构内装载治疗动脉瘤的物质(凝血剂或能在液体中膨胀的聚合材料),再将其精准导航至动脉瘤处并释放,就能在模型中完成堵塞,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机器人治疗动脉瘤示意图 | 参考文献[2]

旋转吸出肾结石,效率高相当于痛苦少

此外,这项技术也有希望应用到血管之外的场景。

在今年9月发表于《先进智能系统》[6](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的论文中,赵芮可团队已经用同样的原理成功清除了离体猪肾中的肾结石。

赵芮可透露,目前已经有公司在推动“旋转取石”的临床转化,而通过“旋转取栓”来治疗脑梗、肺栓塞和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的临床转化也在进行中。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4秒捕获45个碎片,机器人快速清除猪肾中的肾结石 | 参考文献[6]

与此同时,赵芮可团队正在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合作,开发基于血管造影图像的微型机器人自动导航算法。

目前,团队用于控制机器人的磁力机械臂,还只能依靠预设路径或由医生手动操控。但未来,如果算法能将二维造影重建为三维血管图谱,并实时自动调控磁场,引导机器人直抵病灶,那么这项技术将真正解放医生的双手,也让治疗过程更精准安全。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微型机器人会成为临床的常用手段,彻底改变我们深入人体器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https://world.chinadaily.com.cn/a/202507/08/WS686f307ba3106af2b3c73529.html

[2]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508180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0802-w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431625001038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49-0

[6]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isy.202500609

作者:黄雨佳

编辑:代天医

封面图来源: 参考文献[2]

就像搓棉球,这种机器人能进血管把血栓“搓”小95%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