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长庆油田“AI算法工厂”!“智能大脑+智能眼镜” 看得清看得懂

排行榜 2025年10月17日 13:19 0 aa

  长庆油田“AI算法工厂”为4万余路监控快速“生产”适配分析模型,赋能安全监控从“人防”到“人防+技防”跃升——

10月15日22时,长庆油田新集作业区的大监控中心灯火通明。值班员工雷云亮紧盯着屏幕,突然,一个红色预警弹出——镇312井场视频监控异常,并自动识别为“人员闯入”。“过去,人工视频巡检时间最少需要2个小时。现在,规模应用昆仑大模型后,就像给油田装上了永不疲倦的‘火眼金睛’,5分钟即可完成自动轮巡,工作人员只需处理系统预警提示即可。”他说。

  数智发展带来的工作效率提升远不止于此。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原油泄漏检测误报量下降90%,厂级预警数量降至个位数;夜间闯入识别近1周时间为零误报,准确率达到100%;动火作业隐患实时识别,有效杜绝监管盲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长庆油田用数智力量激活生产效能的生动实践。

  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气田,长庆油田存在生产区域分布广、视频监控量大、传统人工巡检强度高等现实特点,4万余路监控摄像头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遍布鄂尔多斯盆地。若单纯依靠人工视频巡检,岗位人员就得人工判断每一个画面,不仅生产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工作精准度无法保障。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既能了解全局,又能专注细节的‘智能大脑’。”长庆油田数字和智能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单吉全说,“就像从使用单一工具升级为配备一个全方位的工具库,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近年来,长庆油田聚焦为员工提供更高效、专业的数字化工具这一目标,以昆仑大模型为核心,深度推进“AI+工业视频”创新融合实践,通过构建起适应复杂油气作业环境的高精度视频智能分析体系,切实推动安全监管模式实现从“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跨越式升级。

  面对传统视频推理资源分散、架构不一,难以实现高效调度与管理的挑战,长庆油田成立联合攻关团队,聚焦技术瓶颈,加大科研探索力度,形成从数据采集、算法训练、模型部署到实时推理与预警处置的全流程闭环,实现了异构算力的集中纳管与智能调度。

  “平台就像一个‘AI算法工厂’,能够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快速‘生产’出适配的视觉分析模型。”数字和智能化事业部副经理王绍平介绍,该平台不仅显著提升了AI研发与场景落地的协同效率,而且让模型迭代周期从“月级”缩短至“天级”,推动AI技术从“亮点展示”全面转向“实战赋能”。

  为了更符合油田技术开发应用的需求,长庆油田技术团队结合实践应用情况,提出了新的技术攻关方向,即创新采用“分场景协同推进”策略,不纠结于模型大小,而是以场景适配为导向。

  “这就好比组建了一支高效协作的专家团队:轻量化模型作为‘一线巡检员’快速筛查,发现可疑情况立即上报;‘专业工程师’进行多维度分析;最后由‘首席专家’——昆仑大模型对复杂情况进行最终研判。”长庆油田一级工程师王祥波认为,这种架构既保证了处理速度,又确保了判断的准确性。

  目前,长庆数智技术团队以全面构建场景化AI应用新范式为目标,成功研发出行业首个“动火作业智能监督模型”,精准识别出8类核心作业风险,实现了40类作业目标的毫秒级解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覆盖漏油识别、人员聚集监测、违规行为检测等多类场景的通用视觉分析模型,识别精准率与召回率均突破90%。

  “我们还创新搭建了‘轻量模型初筛+多类别后处理+多模态大模型复核’三级级联架构。在边缘侧部署自研YOLO轻量化模型,既兼容现有CUDA架构设备,又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形成大模型引领、小模型协同的高效技术路径。”数字和智能化事业部物联网中心负责人刘汝超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以前的监控系统像近视眼,看得见但看不准;现在通过大规模应用昆仑大模型,给油田配上了‘智能眼镜’,不仅能看得清,还能看得懂。”

记者:杜嘉 通讯员 李栋 武静

来源:中国石油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