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上海启幕 90组全球艺术家演绎技术与艺术的共生之境

AI科技 2025年10月18日 05:22 0 aa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0月17日报道:从AI艺术、VR/MR沉浸体验到跨媒介巨构、audio-visual现场表演,一场跨越12个国家、涵盖近200名艺术家的跨媒介艺术盛宴于今日在上海拉开帷幕。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同步登陆油罐艺术中心与UFO terminal未知终端,以百余件多元作品构建起技术与艺术碰撞、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实践现场。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上海启幕 90组全球艺术家演绎技术与艺术的共生之境

本届艺术节以“带电的孩子”为核心主题,灵感源自1988年科幻电影《霹雳贝贝》中拥有电流异能的少年。正如策展理念所阐释,这一主题隐喻着当代“数字原住民”与技术共生的现实——当电从电影中的“异能”内化为人类日常,人们与屏幕共生、在算法中穿行,却陷入了“技术悬置”的困境:从区块链到元宇宙,从AI革命到话语泡沫,在追逐技术表象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其本质的感知,如同电影里渴望“归还电流”的少年,既无法退回无网之境,也尚未习得与技术共处的语言。这种对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深度叩问,贯穿了艺术节的所有单元与作品。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上海启幕 90组全球艺术家演绎技术与艺术的共生之境

据了解,艺术节汇集了来自阿根廷、瑞士、奥地利、德国、美国、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90组艺术家,带来近200件涵盖多元媒介的创作。其中,人工智能艺术、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艺术、生成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跨媒介巨构等静态作品,与audio-visual现场表演、社会游戏艺术等动态实践交相辉映,全方位呈现跨媒体艺术的前沿探索。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上海启幕 90组全球艺术家演绎技术与艺术的共生之境

“我的幻肢投了赞成票”单元作为核心板块,聚焦“算法如何成为感官延伸”的命题,多部作品引发深度思考。阿根廷艺术家保拉·加埃塔诺·阿迪的《瓜纳克克斯》让机器人重走安第斯山解放之路,以技术载体重构历史记忆;中国艺术家蔡宇潇的《灵境之后室》回望钱学森的“灵境哲学”,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王霁的《拉普拉斯妖之死》用艺术语言编织记忆矩阵,解构技术对认知的影响;刘卫的《隐形人》则让演员在数字渲染中消弭物理形态,直面虚拟存在的身份困境。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上海启幕 90组全球艺术家演绎技术与艺术的共生之境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节对“空间”的探索尤为独特。展览方牟森介绍,跨媒体艺术节的核心特点是“每届尊重不同场地,以空间作为第一媒介展开创作”。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T馆为例,这个面积415平方米、直径23米、高14米的360度圆形纯黑空间,凭借顶部天窗、独立进出口的独特构造,成为媒介展演板块的核心载体——所有入驻项目均以该空间的物理条件为出发点,将建筑本身转化为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实现“空间与作品共生”的呈现效果。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上海启幕 90组全球艺术家演绎技术与艺术的共生之境

除静态展览与现场表演外,两大论坛将进一步拓展艺术节的思辨纵深。与展览同步启幕的第十届网络社会年会,以“互联网之终?”为主题,直面数字秩序的变迁:当开放协议被黑箱化的模型界面取代,人类知识正逐渐被编纂为可租用的“模型资本”,论坛将邀请各界学者、艺术家共同探讨技术重构下的网络生态。此外,第五届感受力论坛将于本月25日在杭州召开,以“人类童年”为切入点,探讨AI作为“未成熟的智能”如何映照人类自身的特质与局限,搭建起技术哲学与人文思考的对话桥梁。

据悉,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观众可通过沉浸体验、现场互动、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参与这场关于技术、艺术与人类未来的深度对话。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