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国一定会迎来诺奖爆发,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7日 23:44 0 admin

今年的诺奖颁奖季已落幕,像以往一样,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公众评论。有的是为自己人“鸣不平”的抱怨:

“为什么中国人得诺奖的这么少?这跟科技大国的地位不匹配!”

有的则是“恨铁不成钢”式的批评:

“中国科技缺乏原创”,“论文只会注水”,“科研外强中干”……

我想说,这些观点,有很多是误解,但也有些点出了一些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既要反对盲目自信,也要反对过度自贬,而需要客观看待我们的成就和差距。

中国人获得诺奖少的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诺贝尔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大约 30 年前的科研实力,而不是今天的。

诺奖是一场“延迟满足”的游戏

为了用数据把这件事砸实,我们曾统计了 2011 至 2020 年间所有自然科学类诺奖得主,从其发表关键论文到最终获奖,平均等待时间是 28.6 年。

中国一定会迎来诺奖爆发,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这个规律至今未变。今天的诺奖,是对几十年前坐冷板凳的科学家的追认。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就必须做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工作的准备。我们不需要预测,只需回顾近年的现实:

● 2023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量子点的发现与合成,其奠基性的论文分别发表于 1981 年和 1993 年。从成果诞生到获奖,等待时间超过了 30 年乃至 40 年。

● 2024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蛋白质计算设计领域的突破,其关键的理论与实验成果同样根植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的研究。

● 而今年,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的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性 T 细胞,其发现是 1995 年,阐明其机制基础是在 2001 年。

那么问题来了,倒退 30 年,1995 年前后的中国科研是什么水平?在网上论文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中最早只能检索到 1997 年的完整的论文数据。我检索了一下:1997 年三大科学期刊 《细胞》《自然》《科学》上一共发表了 6304 篇论文,其中美国 2778 篇,英国 690 篇,德国 292 篇,法国 209 篇,加拿大 182 篇,日本 166 篇。

中国呢?区区 14 篇,占比仅为 0.22%[1]。若以这样微弱的基数奢求诺奖,那真是可以说中国落后了一百年。所以部分人说中国落后一百年的印象,可能就是停留在 20 世纪。而一个科学思考者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己对个例的深刻印象。

问一下,那当下呢?

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数据,2024 中国大陆在自然指数收录的期刊上论文发表数量为 40,233 篇,相对于美国论文发表数量的 31,539 篇,中国的论文数量是美国的 127.57%。从份额来看,2024 年中国自然指数份额达 32,122,较 2023 年增长了 17%,继续稳居世界第一。这虽不能证明我们已经从科技上超越了美国,但至少说明,我们今天的科研基础,与 30 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2]

中国一定会迎来诺奖爆发,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正视学术造假问题

常有人说:“中国的论文数量是上去了,但都是模仿、抄袭,没有创新性!”

事实上,这些问题客观存在。同时,学术造假是全球科学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并非中国独有。我们不妨看看其他科技强国的案例:

日本“学术女神”的陨落:2014 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宣称发现了革命性的 STAP 细胞,最终被曝数据造假,酿成震惊全球的学术丑闻。

韩国“克隆之父”的骗局:2005 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宣称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后被证实论文数据系伪造,给韩国科学界带来巨大打击。

近年来,美国也曝出多起引人关注的学术不端案。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位明星教授被指控数据造假;斯坦福大学前校长也因其论文中出现经过篡改的图片而于 2023 年宣布辞职。

当我们看到这些案例时,是否会因此认为日本、韩国或美国的科研成果都是虚假的?显然不会。而应该用统计的眼光看问题:

根据 Retraction Watch 数据库,国家比较,中国累计撤稿约 17,541 篇,美国约 3,006 篇;中国在“撤稿数”上显著高于美国[3]。而一项基于跨国比较的研究显示,按“撤稿率”排名,埃塞俄比亚最高,其后依次为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中国、埃及,这里强调了“率”与“量”的差异:中国虽然不是最为严重的,但也位列前段,说明学术不端问题客观存在,严重性也不容忽视[4]。但是,如果因为少数人的学术不端,而磨灭了那些踏踏实实为科学进步做出贡献的群体的功劳,这是显失公平的。

中国一定会迎来诺奖爆发,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各国每 10,000 名居民的撤稿数量(1996 年至 2023 年),基于总体出版物和医学领域的出版物。[4]

承认差距:还有一段路要走

尽管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认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论文产出第一不等于科技实力第一。一个必须承认的差距是:我国的科研目前更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验开发,而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和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让公众理解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的区别是极为必要的。

这种现象有其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存在一种“科研要为生产力服务”的实用主义思潮,认为不能快速应用的理论研究是浪费财力。在那个时代这种思想也许是利大于弊的。但至今每当一个重大基础科学发现诞生时,例如引力波被证实,身边总是会有很多人会问:“这到底有啥用?还不如把钱直接发给我”。那可能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一下这种想法了。

国家统计局公开信息显示,2000—2024 年,中国研发经费由 896 亿元增至 3.63 万亿元[5],增长逾 40 倍。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GDP)由 1% 提升至 2.69%[6]。以规模计,2024 年我国研发经费约为美国的一半,仍存在差距;但近年基本保持约 10% 的年增速。

中国一定会迎来诺奖爆发,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分结构看,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为 6.88%,虽创历史新高,仍低于美国约 15% 的水平。这表明我国过去的创新优势更多体现在应用与转化环节,而基础科学投入相对不足。基础研究是“从 0 到 1”的突破,是所有技术应用的源头活水。这个领域的薄弱,直接影响我们产出颠覆性、开创性成果的能力。

换个角度看,能够将世界第一作为比较对象,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持续超越昨天的自己,而非在与他人的较量中迷失方向,更不是一味的追求某个奖项。

我想,大到诺贝尔奖,小到我们人生中的一场考试,那都只是结果。我们不能把一个结果当成人生的唯一追求。我们相信,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只要追求卓越,那么成功总有一天会追上我们。

PS:当然对于科学家本人来说,除了 30 年前得有硬成果,还得确保自己能“熬”到领奖那天 —— 毕竟它可是出了名的“迟到大王”。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4lVTZZpBFW_saYMi1Mp-yA

[2]https://www.nature.com/nature-index/research-leaders/2025/country/all/global

[3]https://www.jmir.org/2025/1/e65775

[4]https://cen.acs.org/research-integrity/Ethiopia-has-highest-rate-of-scientific-paper-retraction/103/web/2025/01

[5]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dpcgb/qgkjjftrtjgb/202302/t20230206_1902106.html

[6]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9/content_7042862.htm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