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长江热评|社交账户是生命记录,理当成为个人资产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9日 02:31 0 aa

近日,微信公关总监表示,从今年九月起,长期不登录的账号将不再被回收。

这则消息,让人想起年初那个戳中无数人泪点的求助。一位网友说,爸爸去世快十年了。每当思念涌来,她就会翻看与父亲的聊天记录,一遍遍浏览他的朋友圈。可有一天,她突然找不到父亲的微信号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条父亲评论过的朋友圈,却发现父亲的备注已变回初始昵称。她瞬间崩溃,“哭到停不下来,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

尽管微信工作人员帮忙找回,但账号已被回收,那份念想终究成了遗憾。

如今,改变终于到来。逝者的朋友圈,不必再担心突然消失。

从运营角度看,清理闲置账号、释放服务器空间,确实能提升效率。但这把“效率之剪”,却在不经意间剪断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如今,数字化生存已成常态。微信朋友圈、聊天记录……这些数字痕迹,早已不仅是数据。它们是记忆的载体,是家庭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新型数字遗产。

有人说,我们在网络创造的一切,本质上成为平台的产品。若真如此,人反而成了平台的附庸——我们一时的活跃成就了平台的热闹,而一旦平台倒下,我们十年的喜怒哀乐瞬间化为乌有。谁能保证平台永存?网站的生命,往往比人的记忆更短暂。这俨然是一套以平台生死为中心的逻辑。

再精密的成本核算,再高效的资源管理,都不应凌驾于人的情感之上。技术发展的终点,始终是为人服务。一切数字工具的存在意义,必须回归到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回忆理应属于自己——那是个人历史的数字呈现。

微信不再回收闲置账号,正是对这一代人普遍焦虑的回应。类似的故事,在数字时代屡见不鲜。很多网站关闭时引发震动,并非平台本身多重要,而是那里存着用户珍贵的数字资产。这些资产不只是余额,更是由照片、文字、声音和影像构成的生命记录。

网站无法访问,或用户离世后,这些内容该去哪?我们该如何安放数字资产?难道只能依赖企业偶尔“大发善心”来守护念想吗?

生活不断向线上迁移,数字资产就是我们的人生缩影。守护数字资产,就是守护情感的延续、记忆的留存,就是守护每个普通人存在过的痕迹。这不是一道可选题,而是数字时代必须答好的必答题。

(评论员秦孟婷)

【编辑:丁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