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韩国媒体如何看待日本诺奖,面对日本诺奖井喷韩国的反思与检讨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0日 01:52 0 admin
韩国媒体如何看待日本诺奖,面对日本诺奖井喷韩国的反思与检讨

当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和北川进分别斩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将日本科学诺奖总数推至30个时,隔海相望的韩国再次陷入了复杂的情绪漩涡。这个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汉江奇迹"的东亚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已经超越日本,人均GDP于去年首次反超这个曾经的殖民宗主国,却依然在科学诺奖榜单上空白一片。韩国媒体和学术界的反应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是否牺牲了培育原创性科学突破所需的土壤?

韩国《中央日报》在社论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诺贝尔奖病",反映了韩国社会对科学认可的渴望与焦虑。《首尔新闻》的报道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种对比的刺眼:"尽管韩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据优势,却至今未能诞生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韩国基础科学领域薄弱落后的现状,与日本耀眼的科研成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表述背后隐含着韩国对自身科技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韩国物理学会前会长李范勋在接受《韩国时报》采访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视角来解释这种差距。他指出,科学类诺贝尔奖的诞生需要长期的制度积累,不能像培养奥运运动员那样通过短期集训实现。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系统性地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经历约80年才迎来首位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相比之下,韩国的现代科学体系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起步,在制度积累上存在近一个世纪的差距。

历史起点的决定性差异

韩国媒体如何看待日本诺奖,面对日本诺奖井喷韩国的反思与检讨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左)与北川进(右)分别赢得了202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时间点截然不同。日本的现代科学起点可以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当时政府迅速建立了现代教育和科研体制。1877年成立的东京帝国大学成为亚洲最早的研究型大学之一,1917年成立的理化学研究所为国家科研奠定了制度基石。这使得日本在20世纪初就建立起了完整的现代科学生态系统。

韩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朝鲜战争结束后的1960年代才标志着韩国现代科学的真正起步。1966年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成立、1970年代科学技术处的设立、以及韩国科学技术院和浦项工科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构成了韩国科研体系的基础框架。1989年《基础科学研究振兴法》的制定进一步确立了科研活动的法律基础。

这种历史时间差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反映了科学传统积累的深层差异。日本在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保持了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和耐心。相比之下,韩国的科学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与其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密不可分。

发展模式的双刃剑效应

韩国选择的"任务导向型"科技发展模式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可能无意中抑制了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前国会议员金昌准在《韩国时报》的评论中指出,韩国的科研管理体系过度强调短期效果,导致研究人员普遍选择风险低、周期短的课题。评估机制与预算周期的紧密绑定意味着,如果一项研究在三年内无法产出显著成果,就可能面临经费削减甚至项目终止。

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与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发现所需要的长期积累形成了鲜明对比。《亚洲经济》的分析文章进一步指出,韩国科研人员普遍信奉"快快"哲学,强调速度与效率,重视"流动"而非"沉淀"。虽然这种文化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变化并取得阶段性成功,却难以支撑需要长期深耕的专业化研究。

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短期化、唯结果论的科研生态下,研究人员对失败怀有强烈顾虑,担心声誉受损。长期、稳定、高风险的基础研究难以获得持续支持。由政府主导的科研立项机制使研究课题随政策风向而动,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造性思想反而难以脱颖而出。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政策来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文部省的WPI卓越研究中心计划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JSPS研究员制度等项目,赋予科研人员高度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专注于高风险、高创新性的基础研究。这种制度设计为原创性科学发现提供了更适宜的土壤。

制度创新与文化转型的必要性

韩国媒体如何看待日本诺奖,面对日本诺奖井喷韩国的反思与检讨

左:202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坂口志文,右2025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北川进

韩国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时间问题,更是发展理念和制度设计的根本性问题。要培育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成果,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容忍失败、鼓励长期探索的研究环境。这要求对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根本性改革,从短期业绩导向转向长期影响导向。

同时,韩国需要在保持其技术创新优势的同时,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这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文化层面的转变——从对快速成功的追求转向对科学真理的耐心探索。

韩国的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经济发展与科学突破虽然相关,但遵循不同的逻辑。前者可以通过集中资源和快速行动实现,后者则需要长期的制度建设和文化积淀。在追求技术追赶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目标,如何在实用主义与纯粹科学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