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现更大作为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0日 06:56 0 aa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现更大作为

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对“荆楚”人形机器人进行代码调试。新华社发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现更大作为

在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将需要分析测试的样品放入飞秒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中。新华社发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现更大作为

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在实验室内做催化剂性能测试研究。新华社发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现更大作为

南开大学新污染物研究团队开展植物模拟暴露实验。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编者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是高校应有的使命担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中提出殷切嘱托:“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这也是对全国高校师生的期许。本期,我们放眼大江南北,看广大高校科研人员如何在期许中奋发,听他们讲述“为了国家需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故事。

新工科为人才培养提质加速

讲述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孙涛

每每走进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智能制造中心,我都会被学生们学习探索的热情所感染。实施新工科建设以来,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新工科建设,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复兴号列车,乘风破浪而来,正在为我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质加速。

机械工程学院是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学院对照国家战略“需求清单”,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写入学院发展规划,明确“三个面向”——面向高端装备主战场、面向智能制造最前沿、面向“双碳”目标重大需求,确保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科研选题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我们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让“真问题”贯通四年课堂。传统“先知识后能力、先理论后实践”的线性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紧跟2017年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学院率先出台机械大类新工科改革方案,构建以项目为链的课程体系。以进阶式项目制课程“设计与建造I-IV”为例:大一让学生“带着螺丝刀上大学”,完成寻迹物流小车的设计制作;大二围绕机器人创新设计,训练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思维;大三融合机、电、感、控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及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四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揭榜”产业难题、“真刀真枪”完成科研攻关。

我们推动平台赋能,把实验室打造成国家战略的“实景预演场”。依托学院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建成了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在智能制造中心,将智能制造、高端装备、超精密加工等国家级工程拆解为可搬进本科课堂的“微缩产线”,科研级设备与企业级工艺同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沿着“课程项目—可研半成品—国家级项目”阶梯成长,在校园里就能跑完“国家需求—技术攻关—工程验证—商业转化”的全流程。企业实时“下单”、教师分解课题、学生现场攻关,实现同一空间内产业需求、教育过程、科研攻关、创新转化的四链并行。

面向未来,我们正以“三个跃升”擘画世界一流新工科蓝图。在人才供给跃升方面,将持续迭代新工科“天大机械方案”,打造兼具价值引领、AI赋能、问题导向与实践驱动特质的未来创新工场。在创新策源跃升方面,重点聚焦具身智能、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三大领域,力争在原创理论突破、首创技术研发、首台套装备研制上形成重要成果。在治理效能跃升方面,推动数据要素在教育、科技、产业闭环中高效流动,为铸就国家高端装备领域的“硬核力量”提供支撑。

筑牢科技创新的“根”与“魂”

讲述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蔡建明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根”与“魂”。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筑牢核心关键技术知识底座、孕育未来颠覆性创新的主阵地。面对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我们在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突破、引领学科发展的顶尖科学家集聚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学院罗俊院士常说:“一个好的科学家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一辈子做成一件事!”这句话,正是基础研究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带领团队埋首于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防空洞实验室,那里屏蔽了电磁波干扰,常年恒温恒湿,为精密测量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然而,封闭孤闷的环境、不分四季晨昏的孤寂,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一位研究者。他们在这里一待就是数十年,历经无数失败,最终测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精度最高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历经八年申报论证、五年艰苦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建成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这就是基础研究的日常——没有喧嚣的新闻头条,只有日复一日的调试、失败、再调试。这样的坚守,不追求立竿见影的“产出”,而是源于人类对新规律、新知识、新理论那份纯粹的、孜孜不倦的追寻。

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我们致力于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基础研究创造土壤、提供支撑。我们设立基础研究计划,稳定支持勇于提出新问题、敢于挑战真问题的自由探索项目,不设硬性考核指标,支持教师在基础研究领域“扎得深、扎得牢、扎得久”。同时,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模式,让物理与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光电、材料、医学深度交叉。比如,我们提出并推进挑战人类测量能力极限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利用精密测量技术开发“为地球做CT”的量子重力仪、下一代磁存储以及量子显微镜等。基础研究的“根”,正在长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的“枝叶”。

基础研究的突破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们将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基础学科在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和现实意义,树立勇担时代重任、勇攀科学高峰的志向,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一代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在“毫厘之间”书写中国精度

讲述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崔俊宁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我想起导师谭久彬院士经常说的一句话:“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是我们科研的方向,国家的需求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这句话也始终是我们超精密仪器技术创新团队的灵魂和“定海神针”。

还记得2004年我第一次走进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谭老师面试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吃苦?敢不敢接受挑战?”谭老师的“严”是出名的,正是这种“严”的传承,才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让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团队骨干、学术带头人。

“先进装备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国家急需的,买不来又绕不过去,怎么办?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必须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要有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劲头。”当年谭老师他们三个人的课题组白手起家时,连办公桌都没有,只能挤在一张借来的桌子旁开展研究。虽然一穷二白,但他们从一开始就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目标就是要在大型超精密仪器技术研究领域拿出“硬碰硬”的东西来。这种“为了国家需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精神,成为我们每一名团队成员的初心。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首先必须建设世界仪器强国。从“三人一桌”到人才济济,从追赶突破到创新引领,团队始终扎根超精密仪器技术“无人区”,紧密结合国际光学与光电技术、超精密测量技术和仪器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以“精益求精、创新集成”为理念,持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工程应用,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的超精密测量技术需求,解决了我国一批重大型号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在“毫厘之争”中把科研攻关做到极致——

第一台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仪、第一台圆柱度测量国家标准装置、第一台深微尺度计量标准装置、第一台超大型超精密隔微振平台、第一台超大型双轴精密测量转台、第一台三轴超精密激光自准直仪……这些精度能达到纳米、亚纳米甚至皮米量级的超精密仪器,就像是给大国重器装上了“眼睛”,度量着科学探索的边界和国家工业制造能力的极限。

“挑战国际学术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是团队的科研文化理念。我们这支百余人的年轻团队,承担着国家最急需的重大任务,而应对急难险重任务,团队有一个绝招叫“突击”。多年来,团队一直在“突击”攻关各种“硬骨头”,在“突击”中工作一项一项取得突破,成果一项一项获得积累。

如今,团队正在继续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一代光刻装备技术、超分辨高通量显微仪器技术、新一代光栅测量技术、纳弧度级三轴激光自准直技术等前沿方向开展集智攻关,希望能够用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领域难题,推动相关领域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为哈工大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将继续挑战尖端突破,投身仪器报国,在“毫厘之间”书写中国精度,让中国精度领跑世界。

全面激发学生创新发展潜能

讲述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于辉

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饱含着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指明了方向。

作为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高校,西北工业大学一直把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国航空、航天、航海事业培养型号总师等人才。“择一事终一生”的价值追求,是一代又一代西工大人爱国奉献、报效祖国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我们注重价值引领,在航空强国、航天强国等建设中,坚持铸魂育人,传承弘扬总师育人文化,持续打造“大国重器下的思政课”等育人品牌,体系化推进“翱翔名家讲堂”“航空科技文化节”等育人活动创新发展,用优秀育人传统激励人、用总师校友等先进事迹感召人,切实筑牢“总师型”人才的思想根基。

强化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是高校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我们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阶段有统筹地推动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塑造、创新能力培养,营造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强化广大教师创新育人理念,聚焦前沿科学、行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等适时优化完善课程教学方案,丰富授课内容,将世界范围和国家层面新战略新需求融入知识传授关键环节;强化校企、校地、校校协同育人机制,既要在学校承担的大项目、运行的大平台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又要把学生送到行业院所科研攻关一线,让学生经受挑战和考验,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发展潜能。

在激发发展潜能的同时,我们还强化实践育人,拓展“总师型”人才的视野格局。我们持续高质量推进实践育人“三个一”工程,组织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到延安等红色基地实践教育一次,让学生在行走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感悟,激发对强国复兴伟业的责任担当;组织学生厚植蓝色情怀,到国防军工院所实践调研一次,强化军工报国意识,激励学生树立热爱三航、深耕三航、奉献三航的远大志向;组织学生翱翔多彩世界,到海外实践研学一次,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拥抱多样文化。

未来,我们将继续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着力在强化价值引领、强化实践育人、强化创新驱动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总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方曲韵、吕慎、王艺钊、朱斌、王建宏、张锐、张士英、张哲浩、李洁 本报通讯员 刘培香)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