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排行榜 2025年10月21日 22:18 0 admin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具身智能是指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产生的智能行为,强调智能体的认知和行动在物理环境中的相互依赖。21世纪以来,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作为当今时代的创新技术及智能化引领者,正深刻改变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轨迹,将不断打破信息领域与物理世界的隔阂,使机器人等物理实体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环境,更自然地与人类交互、更高效地执行各项任务。为此,EAI这种思维智能与行动智能融合体的出现,预示着人类社会必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新时代。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全球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与EAI相关的发展战略

全球 EAI历经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 EAI的技术萌芽(1950—1990年), 到技术的不断积累( 1990—2022年),再到 技术突破( 2022至今),在历经70余年发 展后, EAI正在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引领下, 不断从以往 “科幻概念”逐步拓展到即将出现的“应用场景”。

(一)美国紧抓AI基础研究,多层面确立发展战略,确保在EAI领域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美国以《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等为引领,在战略层面相继出台多版人工智能相关发展战略,紧抓AI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以此带动EAI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人工智能战略(2023年)》《国家机器人路线图(2024年)》、《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亦称“星际之门”,2025年)等规划相继发布,在保障AI基础技术(如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感知等)主导地位、彰显重振智能机器人等技术领先地位决心的同时,进一步加快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进程。

(二)欧盟注重“立法先行”,考量战略实施中的安全性,以《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引导EAI稳步发展

以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与欧洲议会出台的《关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数字)单一市场、生产、消费、就业和社会的影响”的意见(自主意见)》(2018年)和《关于机器人民法规则建议的决议》(2018年)两大文件为起点,欧盟开启了以“立法先行、战略跟进”的AI创新发展之路。在大力加快AI发展之际,也力促欧洲EAI的平衡发展,不断实现从宏观部署向体系化治理转变,并通过试点验证逐步完善监管框架,确保发展中的伦理准则遵守及安全治理,试图强化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安全考量,进而加快推动EAI实现场景应用。

(三)日本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AI应用场景为先导,力推EAI步入现实性商业应用

日本以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年)为基点,重点部署AI技术等战略性研发,持续出台2019年、2021年、2022年多版《人工智能战略》及《综合创新战略》等,大力强化以政府一体化战略能力解决AI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动智能机器人等EAI的场景应用。此外,日本发布《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2021–2025年),强调建设韧性社会,聚焦构建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社会,以确保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将2024年丰田研究所推出的Punyo等智能服务机器人,纳入社会并使其成为社会基础的关键部分,更加注重最大程度地利用数据和AI等相关技术,推进EAI技术快速发展,进而助力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日本国内改革,加快EAI商业化应用步伐。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我国未来EAI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EAI的创新发展,与AI的发展和演进“相伴而行”,特别是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作为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智能形式,以及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EAI已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方向。不过,考虑到EAI创新发展与演进的阶段性、应用场景的广泛性,以及技术应用的伦理性与安全性等诸多影响因素,未来我国EAI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战略定位与布局日渐明朗,打造新时代EAI创新发展之路

国家战略部署将为EAI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及创新生态支撑。在国务院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引下,EAI作为“AI+”的终极形态,聚焦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及参与国际竞争等战略定位,工信部相继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3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等规范性文件,积极推动建立EAI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以此提升EAI的综合实力、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地方省(市)积极布局EAI创新发展,加快应用步伐。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均将EAI写入2025年当地《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政策扶持、基金投入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探索EAI、通用智能体和类脑智能等AGI创新发展新路径,打造全国EAI原始创新策源地。上海市发布《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EAI+”应用拓展等10大方面,支持智能终端及其应用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

深圳市实施《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依托EAI“大脑”模型头部企业及智能本体及应用,聚焦通用大模型、智能算力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实施AI科技重大专项扶持计划,推动通用型EAI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打造“机器人+汽车电子”产业集群,推动智能终端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宁波市以“优势本体+强势产业链+广泛应用场景”为特色,打造以人形机器人为引领的全国EAI创新高地。

(二)EAI宏观战略部署及创新发展面临多维度挑战

当前,EAI作为全球AI领域发展前沿,已被誉为实现AGI的重要途径,正从“实验室突破”迈向“商业化破冰”,但在国家战略层面,除国务院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新一代AI进行顶层战略部署外,对后续AI乃至EAI的创新发展战略考量还存在缺失;同时,EAI在感知与认知、算力算法、安全性与隐私保护以及人机交互融合等诸多领域,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受限、标准空缺与合规性差等多重挑战。

首先,EAI在算力算法、数据及软硬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层面面临挑战。比如算法方面,EAI系统需要人类智能介入,缺乏自主产生意图能力;同时,EAI尚未实现从感知到行动的认知映射,未能解决并形成类脑思维推理模式及能力;EAI处理能力提升的主要壁垒是数据缺乏,特别是难以获取广泛、高质量和多样化数据,导致数据获取准确性差、实时数据处理效率低、大量真实性数据获取成本过高。此外,软硬件尤其是软件生态与硬件结合成为EAI能力提升的关键性技术制约。

其次,EAI在主导产品、产业链及应用场景等现实性应用方面面临挑战。一方面,由于EAI产品形态的合理性和内部硬件系统结构会影响EAI行动能力边界,具身本体的开发以及其与内部软件系统的紧密耦合等均面临挑战。另一方面,EAI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率,影响EAI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上游硬件迭代周期与成本跟不上软件或算法模型的迭代速度,中游高效可靠的软件系统开发与软硬件深度集成,以及下游跨界融合均成为EAI拓展场景应用的新挑战。

此外,EAI在技术与安全标准、法律与伦理规范等标准与合规性层面面临挑战。比如,在EAI的发展和培育过程中,需要秉持促发展与保安全双重原则,特别是需要考虑到EAI技术评测、伦理与安全性等标准缺失的现实,还要考虑EAI因涉及跨AI、机械自动化等交叉学科技术产生的系列伦理和社会学问题。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三、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结合EAI在工业制造、自动驾驶、物流运输、家庭服务及医疗康养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场景,以及其“无处不在”的应用潜力所展示的宏大市场前景,EAI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势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有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针对未来我国EAI的创新发展,形成如下启示。

(一)紧抓EAI发展机遇,强化宏观顶层设计与长远战略谋划

EAI代表AI发展即将进入新的时期,未来的创新发展需以宏观顶层战略为引导、以企业创新为主导,主管部门须择时制定国家层面的综合性文件和领域层面的专项文件以及配套政策细则等系列文件,形成中长期发展战略指引,以此指导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头部企业的科学性、规范性发展,进而抢占发展先机、提升竞争力。

(二)考量EAI应用场景,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升创新效能

EAI的创新发展,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引领,依托AI头部企业、知名科研机构与高水平大学等创新主体,聚焦国家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资源配置,构建EAI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以大模型为驱动的(如无感多模态信息处理与转换技术、感官信息统一处理技术等)EAI关键核心技术,破解EAI发展与应用场景中的算力算法关键性问题,以此助力EAI通用性和泛化性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涵盖“原始创新、集成示范到产业化应用”相融通的“全链条创新部署、一体组织实施”的新格局,不断推动EAI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EAI创新效能。

(三)面向EAI产业化发展,打造健全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助力EAI健康、可持续发展

EAI的创新发展,需要信息、智能、认知、神经及计算机等的跨学科融合,未来的商业化须强化前沿技术布局,积极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数据集成服务平台、“算力+算法”一体化云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须综合考虑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品链等多链融合的创新生态要素协同,建立相对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扶持EAI发展的政策性、机制性保障;此外,须考虑搭建并形成健全的EAI监管框架和伦理规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力度,推动EAI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生态,谋求创新发展新机遇

在国内外科技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对于EAI的创新发展,业界须立足于全球视野,坚持科学精神与开放理念,秉持“多方协作、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聚焦北上广深等国内创新资源优势区域,以高水平有效行动,建立多元化EAI科技开放合作渠道,探索开放合作新范式,深度开展EAI科技开放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与全球创新网络链接贯通的新格局,共同探索解决EAI关键性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EAI创新发展与商业化提供系统性、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推动EAI创新成果为中国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作者韦东远、冷佳轩。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转自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作者丨韦东远、冷佳轩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