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AI“向下”扎根,民生“向上”生长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7日 15:30 0 aa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各地积极布局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高端算法与算力加速落地。然而,在这场向科技高地“向上”攀登的竞赛中,一条“向下”延伸的AI应用路径,正悄然成为检验青年干部初心与能力的试金石。青年干部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不应仅做前沿科技的“使用者”,更要成为将技术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实干家”,真正让AI技术“沉下去”,让民生福祉“浮上来”。

做好“连接人”,让AI在基层扎根。部分地区曾出现这样的现象:斥巨资打造的AI平台沦为“数字沙盘”,演示时尽显亮眼,应用时却与基层实际“水土不服”。追根溯源,问题在于技术的“悬浮”——实验室里的理想模型,未能读懂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算法能精准识别车辆违停,却无法理解老街坊在巷口临时卸货的无奈;系统能自动生成民生数据分析报告,却难以感知报告背后每个家庭的悲欢。这正是青年干部作为“连接人”的用武之地:既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易于接纳新事物;又因贴近基层,拥有“扎根”的天然优势。凭借这份力量,可将上级要求、技术逻辑与群众需求、基层生态无缝对接,防止AI沦为新的“数字形式主义”,让其从“云端”真正落到“田间地头”。

做好“场景师”,于细微处见真章。青年干部推动“向下的AI”,核心在于当好“场景师”。不能坐等技术部门交付成品,而应主动挖掘、定义和创设那些“小而美”的应用场景——在“治理难点”中找切入点,从“服务堵点”中寻突破点。政策宣讲时,可用AI工具将冗长的官方文件“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或顺口溜,降低理解门槛;民意收集时,可借助AI语义分析,从海量群众留言中快速归纳共性诉求,为决策提供“数据底气”。这些场景无需“高精尖”,却贵在“接地气”。青年干部的创新,正体现在将宏大技术具象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务实能力上。

做好“驾驶人”,推动技术释放向善之力。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驾驭技术的人必须怀揣温度。青年干部推广AI应用时,需时刻坚守“为民初心”,守住伦理与安全底线。要做到“保护,不窥探”:利用数据时,严格规范信息采集与使用范围,绝不因追求效率而牺牲群众隐私权;要做到“赋能,不替代”:AI的作用是为基层工作者减负赋能,而非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它应帮助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投入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要做到“包容,不歧视”:时刻关注“数字鸿沟”,为老年人等群体保留传统服务渠道,避免技术应用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向下”的AI,考验的不仅是青年干部的技术敏感度,更是深入基层的脚力、发现问题的眼力、服务群众的心力。当越来越多青年干部甘于成为“数字时代的小巷总理”,善于用科技之光点亮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才能真正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可知可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条“向下”的新赛道,正是青年干部书写担当、成就事业的广阔天地。

(作者:昌平区马池口镇 于国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