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宣称AI课程“包教包会”、学员“日入过千”,培训机构诱导老年人买课

今日新闻 2025年11月01日 04:12 1 aa


宣称AI课程“包教包会”、学员“日入过千”,培训机构诱导老年人买课

“63岁退休阿姨闲退在家做图文,4000粉丝,坚持两个月后,单日卖15单,赚601/天”,听到AI培训课“老师”介绍的成功学员案例,年近七旬的覃大爷心动了。

今年6月,覃大爷学习了一周免费AI直播课,并花费2680元购买了AI课程包,期望学完课程后能够通过发布短视频或者直播变现,最终成为“老师”口中“日入过千”的成功案例之一。不过,这个“梦想”在“老师”不断推销费用更高的课程时戛然而止。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像覃大爷一样,被免费课、低价课所吸引,陷入线上培训陷阱的老年人并非少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针对老年人的课程广告,从乐器、配音、中医到AI,各种课程应有尽有。更吸引人的是,这些课程大多宣称“免费”“包教包会”,学成后甚至可以成功再就业,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老年群体触网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线上学习。然而,在这些所谓的低价甚至“免费”课程背后,可能存在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重阳节前夕,新京报记者针对老年人遭遇的线上知识付费消费陷阱进行了调查。

机构称学员“日入过千”,诱导老人购买AI培训课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吹牛,是骗人的。”10月下旬,近70岁的覃大爷向新京报记者回忆起购买“AI赚钱课程”的经历,语气中透着无奈。

今年6月,他在网上看到“北京春风花语科技有限公司”的免费AI课程广告,“老人没有什么收入,赚点生活费”,这个朴素的愿望让他点开了广告。在7天免费课程中,“老师”通过企业微信与他建立联系,展示“其他老人日入过千”的成功案例,并做出了核心承诺:“包教会,赚不到钱不收钱”。

免费课程结束后,“老师”开始通过电话和微信进行推销。对方称,因为覃大爷是老人,原价5000元的课程特意给予“优惠价”2680元。抱着“能赚钱减轻孩子负担”的想法,覃大爷支付了这笔钱。

宣称AI课程“包教包会”、学员“日入过千”,培训机构诱导老年人买课

▲覃大爷花2680元购买了AI课程包。受访者供图

覃大爷非常认真地看直播课、记笔记、完成作业。与此同时,该机构为了让他保持投入感和希望,会颁发“坚持生”奖状等虚拟荣誉进行精神激励,还设置了“教练”和“班主任”。这一切都让覃大爷深信,假以时日,自己也可以“日入过千”。

但是,覃大爷逐渐发现,直播课上所教的内容仅限于“用AI特效让老人变帅哥”等表面技巧,与承诺的“变现赚钱”毫无关系。当“班主任”再次联系他,声称花费一万多块钱就可以进入“高级班”学习更高阶的内容时,覃爷爷以学费太贵为由拒绝了续费。

见老人不想续费,“班主任”以“半途而废”“等于说你读书读到一半都不读了”等说辞,试图激发老人的愧疚感和不甘心,让覃大爷觉得未能变现是自己不够坚持,而非课程无效。

与此同时,在明确拒绝支付更高费用后,覃大爷发现之前联系的“老师们”开始频繁显示“离职”,企业微信账号不断更换使用者,消息无人回复,学习群也解散了。

两个月后,覃大爷的女儿查看父亲手机时才发现,父亲被骗了。然而,此时覃大爷依旧认为,没赚到钱是因为“自己没有学会,没有利用起来”。

事实上,北京春风花语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9月19日因AI线上培训业务虚假宣传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罚款15000元的行政处罚。记者从企查查上获悉,经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该公司为开展AI线上培训业务,花费25000元从另一企业处购买了AI培训课程,并将录播课分为免费直播课程和付费课程,开始销售。

以免费听课的方式获取学员信息后,该公司通过这些信息加学员微信并建立学员微信群,每天在学员微信群发送免费AI直播课程的链接,学员点击链接免费观看直播,一天一节共计五天,在直播课程中对其收费AI培训课程进行营销宣传。

在播放免费课程录像的同时,用虚构的学员收益、促销活动等方式欺骗,诱导学员购买其付费课程,该公司员工在微信群发布购买链接,学员点击链接便可下单购买付费课程。在免费课程中展示的付费课程的价格促销活动为:“平台价:13400元,直播间:2680元,仅有180个名额!!”“直播间奖学金省10720元,仅开放180个名额”“平台价:13400元,直播间:2680元,仅限30名额”,经核实整个价格促销活动均为虚构。

培训机构“套路”老年人大额消费,红松客服曾凌晨发信息“轰炸”老人

近年来,老年人深陷AI直播课、养生课、理财课等最终被骗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不少所谓的线上培训机构利用老人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夸大宣传其课程效果、用录播课假冒直播课,设置扣费链接;还有一些机构打出“中老年新就业”的名号,虚构学员变现成果,诱导老人进入配音、视频剪辑等所谓“高变现、高需求”赛道。

记者梳理多个案例发现,部分培训机构用以下固定套路“收割”老年人的钱包:先是低门槛引流,以展示消费者无法核实真假的成功案例吸引目标群体;再利用特别优惠价、高阶课程等引导老年人继续购买课程,或者在获取老年人信息之后推销与线上课程学习关系不大的保健品、乐器等。当老人拒绝购买更高阶课程或者出于其他原因不再继续付费时,“老师”们就陆续“离职”消失,各种学习群也随之解散,老人即使察觉到受骗也难以维权。

覃大爷的女儿覃女士表示,要不是自己发现,父亲都不知道怎么维权。维权过程中,覃女士表示最难的是缺乏有力的渠道和手段追回费用。因为机构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地址经常变更,“被推来推去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次协商,9月30日覃女士最终成功退回1340元(课程费用的一半)。

根据企查查的信息,北京春风花语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27日成立,其间多次变动注册地址,曾在密云、朝阳、海淀、丰台和昌平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2025年10月11日,北京春风花语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状态从“存续”转为“注销”状态。

对于类似覃大爷这样的遭遇,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周子竣表示,商家在课程宣传和交付的过程中存在违法情况。

以“日入过千”的宣传为例,在判定它是否存在夸大宣传或虚假宣传时,需要考虑学习后真正达到“日入过千”的学员比例是多少,即一个正常人能否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日入过千。“一般在庭审过程中,机构存在举证责任。”周子竣表示。

如果商家在宣传过程中,采用了虚构的案例,或者虚构的促销活动,则构成虚假宣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消费者对于价格有知情权。“一些商家可能会通过把原价设定得虚高,来说明价格的折扣力度大。但是商品价格本身的界定要基于真实的交易数据的支撑,商家不能胡乱定价。”

周子竣表示,如果机构在宣传过程中存在夸大或者虚假宣传的情况,在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退一赔三。

“在这类案件中,我们碰到过大量不签合同的情况。这时就要基于双方沟通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判断。”周子竣提到,“还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如果老人本身在处理金钱方面有能力上的障碍,或者因为年龄比较大有一些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合同没有订立的情况去进行维权。”

记者注意到,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中老年线上培训机构的投诉还有很多,投诉的内容涉及诱导消费、货不对板、退费难等问题。如多位用户投诉北京红松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红松小课售卖二胡、电吹管等乐器质量差、实物与描述不符,且退货困难,也有用户表示该机构多次向老人推销各类产品,诱导老人高额消费。

来自甘肃的马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其母亲于2024年10月在红松APP上花三千多元报名了钢琴课。通过查看母亲的手机,马先生发现红松APP在授课之余,客服人员还会向母亲推送涉及乐器售卖、旅游、保健品的广告推销信息。

在马先生看来,机构通过相对低价的教育培训课程与老人先建立联系,再进一步地去推销利润更高的其他产品,如328元的驼奶粉、2280元的读谱机、3899元的电钢琴、12788元的川藏行……

“现在是凌晨1点多,老师久久不能入睡,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想起了,这几天您学琴时我们聊天的点点滴滴,您练琴时的努力用心。”马先生表示,客服人员每天都会发送3~4条消息,多的时候一天发送8~9条,有时甚至凌晨仍然在发送消息。除了文字信息“轰炸”外,聊天记录显示,客服人员还多次通过语音通话联系马先生的母亲。

宣称AI课程“包教包会”、学员“日入过千”,培训机构诱导老年人买课

▲马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红松客服人员在凌晨仍向其发送消息。 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投诉平台上看到,不少消费者投诉红松小课(锦枫小课)退费慢、乐器质量不好等等。自称国内头部银发文娱科技平台的红松集团旗下有红松小课、红松APP、红松如意行、红松消费品等四大核心业务。其中,北京红松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专注服务于退休人群,设置多种兴趣课程和兴趣培训业务。

针对马先生母亲所遇到的情况,周子竣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且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从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角度,消费者享有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叫作‘安宁权’。在消费者接受教育培训时,商家针对特定群体,有明确指向性地发布推销信息,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涉老培训纠纷增加,维权时或遭遇“双重围剿”

据广东省消委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广东消费投诉热点难点分析及消费提示》,涉及老年人培训的消费投诉增加,主要问题:一是虚假宣传,商家宣传“免费教会使用手机”“三天学会直播带货”,实际仅播放预录视频,无实操指导,课程质量低下;二是费用不透明,商家先以低价甚至免费吸引老年人参加培训,再以其他理由逐步诱导购买高价课程,有的甚至诱导办理贷款;三是退费困难,老年人参加培训往往无书面合同、付款无凭证,发生纠纷后维权难度大。

近两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法官秦雅维审理并参与调解了大批量合同纠纷案件,被告方是辖区内的教育培训类、教育科技类公司,原告方以五六十岁老年消费者为主。

审理中,秦雅维发现,在知识付费领域,老年人培训纠纷所涉诉讼的网课内容涉及理财课程等具备一定基础门槛的进阶型内容以及短视频制作、传播等新兴产业下具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内容,课包价格以2580元、2999元为主,亦有价值为1999元、999元不等的课程包。不少消费者在付费后,发现有学习门槛,不如对方宣传的“好上手”“有针对性”,因为消费者存在年龄较大、缺乏必要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有限等问题,购课后力不从心,难以实现对方授课时所述的学习效果和成果,“学不明白就想退费”,又遭遇退费难,最终走向了起诉维权的道路。

“这类消费者群体很大,一家被告公司就涉及上百件批量案件,比如我审理的作为被告的一家公司,今年涉诉案件已达三百余件,另外一家公司涉诉案件甚至数倍于此。”秦雅维介绍,据不完全统计,部分案件原告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原告大多反映对方在宣传时会夸大课程效果,比如“学完就马上变现”等,这种夸下海口的预设,让老年人轻信并直接购课。

但这类预付式消费纠纷案件,在诉讼及调解过程中往往做不到如原告所期待的全额退费。秦雅维表示,在审判实践中希望做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并重”,在实践中会根据企业履约情况合理确定退费金额。比如,有的企业已经向消费者提供了完整课程包,但“一对一”答疑、直播授课服务没有履行完毕,消费者拿到的退费是综合考虑付款时间、课程种类、上课进度等因素而确定的,“企业已经提供的课程和服务我们都要合理评价”。

与此同时,秦雅维也发现了此类案件中涉及的另一个现象,有法律咨询机构在主动招揽此类案件,通过和有退费需求的消费者建立联系,形成维权群,帮其起诉立案,甚至会以“包退全款”为诱饵,诱导老年人缴纳高额咨询费。“不少老年人向我们反映,帮他们打官司的人承诺会退全款,给调解工作带来难度,要不停跟原告进行解释、沟通。”

秦雅维表示,这些机构并不会以原告代理人的形式在案件中出现,他们负责帮助原告起草诉状、准备起诉材料,协助进行网上立案,但还是会从诉讼文书中看到他们的痕迹,“类案大都由同一个法官集中审理,一眼就能看出起诉书的行文、格式都一个模子。”这或将造成对老年人的“双重围剿”,拿2580元的课包来说,当事人只拿回了一半的退款,还要交数百元的咨询费给咨询机构。

老年人为何陷入培训骗局?专家建议正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教育学习需求

在覃女士看来,父亲被骗是因为想赚些生活费,那些“骗子”抓住了老人的心理,通过微信和电话的方式告诉他一些“日入过千”的成功案例,老人就心动了。马先生认为,现在许多老年人退休金充裕,时间上也自由,但情感上比较空虚,一些商家就是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特点,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狂轰滥炸式的推销。

“老年人普遍缺少感情陪伴,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子女的肯定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马先生说道,“但商家抓住这一点心理,跟老人做情感上的链接,再大肆推销自己的商品。一部分老人因为在心理上依赖这些关心,对他们非常信赖。我对这种模式比较反感。”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从前期宣传、报课、上课答疑、不满意要求退费到走上诉讼维权的道路,这些行为全在线上完成,不少原告老人甚至没有线下见过任何老师和销售,就造成了资金损失。而且此类付费培训服务往往不会签署正式合同,退费条件约定也不是很明确,法院在确认被告方履行义务时,往往需要通过消费记录、课程包内容、聊天记录等判断合同内容、履约程度,判断应退款项。

“一些销售人员会在老人独处的环境里,给他们反复地洗脑。通过设置话术,进行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一些老人就会为自己这个本不存在的需求而冲动付款。”对此,周子竣建议老人在进行大额消费时要为自己设置冷静期。在听到对方的宣传报价后,尽量从当前的状态氛围中抽离出来,冷静思考。同时,和身边其他的朋友或子女多沟通和交流,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再选择是否消费。

秦雅维认为,老年人在互联网中应保持理性,理性看待对方的售课宣传以及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需求。“不论对自身技能的提升,还是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应该理性认识和选择,金融理财、短视频变现等领域既存在一定的知识门槛,又需要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少培训机构所设置的课程不一定适应老年人的身心条件。”秦雅维说道。

“消费者在线交易中要尽量签署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固定完善各项服务的内容及对价,对关键的沟通信息留痕,以便后续维权时进行举证。也要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投诉和维权咨询,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胜诉承诺。”同时,秦雅维希望各大互联网平台和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企业监管,对“知识付费”领域宣传和经营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以保护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安全。

老年人陷入培训骗局的背后,是其汹涌的情感需求和教育学习需求。在呼吁老年人理性“充电”的同时,也需要老年大学、培训机构等多方协力,提供更多能够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高质量的“银发课堂”。

在北京东方老年研修学院书记、院长杨文霞看来,老年人通过线上培训课程学习本身是其教育需求的体现,市场上也有很多正规的课程提供。与其他群体一样,老年人也有教育学习的需求,“尤其是现在的新老年人,文化水平比较高,一般的课程可能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所以市场上还是需要开发一些高端的课程供大家选择。”

杨文霞提到,社会普遍对老年人的教育消费存在认识误区,“很多老年人对教育投入的意识比较薄弱,其实老年人也应该在自己的消费能力之内,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课程去学习。这也是银发经济的一部分。”

其分析,乐器、唱歌等个人爱好类的课程以及养生类课程很受老年人欢迎,这与老年人年纪大了对健康有需求,以及对自己年轻时的兴趣代偿有关,“现在其实线上的课程很多,比如国家老年大学,线上平台上有很多课程,自学能力比较强的老年人可以去学习。”

同时,杨文霞也表示,大多数老年人无法坚持完成自学课程,在学习中需要与老师、同伴交流,也需要“进入一个班级学习”的感觉,“所以无论是公办老年大学还是民营的培训机构,希望在做线上课程时,更有针对性,让这些课程真正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所帮助。”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