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4日 19:59 0 admin

说实话,两年前我牵头做智能客服机器人那事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脸疼。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当时团队目标特明确,想用AI解决80%的用户重复问题,算法同事还专门用了挺火的BERT模型,线下测出来准确率能到95%。

我们当时都觉得稳了,毕竟数据摆在那儿,结果上线第一天就崩了。

用户投诉像潮水似的涌进来,说“这机器人就是个智障”“还不如找人工客服”。

我赶紧拉着团队扒后台日志,一看才发现问题,用户问“订单没到,订单号在哪看”,机器人只会一遍又一遍说“亲,请提供您的订单号”,跟个没感情的复读机似的。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现在回头看,当时真就是犯了个低级错:只盯着“准确率”一个数,压根没考虑真实场景里用户会追问、会漏信息。

这就好比你考试只背了选择题答案,到了应用题环节自然抓瞎,不光我们踩过这坑,后来我查了不少行业报告,发现好多AI产品都这样。

有个叫Gartner的机构去年统计过,差不多七成AI产品在实验室里看着特好,结果上线仨月,用户能留下的还不到三成,说到底,都是评测体系没跟上,没覆盖到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

这事儿也让我彻底明白,AI产品的评测真不是上线后的附加题,而是从一开始就得盯着的必考题,没有它,每次更新模型都跟开盲盒似的,用户体验好不好全看运气。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而且好的评测体系至少能帮上三个大忙:知道该往哪儿优化,能说清优化了多少,还能让客户相信你的产品真有用。

比如后来我们做金融AI问答,就拿着评测数据跟客户说“准确率98%,没合规风险”,客户才愿意买单。

从“95%准确率”到“用户骂翻”:我踩过的AI评测大坑

踩了智能客服的坑之后,我花了大半年时间琢磨,总算总结出一套能用的评测法子,核心就是“1+3多维评测框架”和“三层漏斗指标体系”。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先说说“1+3框架”,“1”就是所有评测都得围着用户价值转,不能为了测而测。

“3”是三个评测维度,得配合着用才管用,第一个是离线评测,跟模拟考似的。

算法同事拿出新模型,先拿固定的数据集跑一遍分,要是基础分都比老模型低,直接打回去改,省得浪费后面的时间。

老实讲,这步虽然快,但有个毛病,脱离真实场景,就像在教室里刷题,到了考场可能还是不会。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第二个是人工评测加红蓝对抗,光靠机器测不出来“软技能”,比如AI写的文案有没有共情力,这时候就得找产品、运营还有领域专家一起打分。

另外还得搞“红蓝对抗”,让一拨人扮演“攻击者”,用刁钻问题测试模型安全,比如“怎么绕过规则生成引流内容”。

之前有个模型,离线分挺高,结果被“攻击者”问出了违规内容,最后没敢上线,第三个是在线评测,这就是正式高考了。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通过前面两关的模型,先拿5%的真实流量做A/B测试,只有在这步里能提升业务数据的模型,才能全量上线。

比如我们之前做AI写作助手,有个模型在在线测试里让用户采纳率涨了两成,这才敢推给所有用户,本来想省掉人工评测这步,后来发现不行。

机器只能测“像不像”,测不出“好不好”,比如AI写诗句,语法再对,没意境也没用,这时候还得靠人来判断。

用“1+3框架”+“三层漏斗”,把AI评测从“瞎猜”变“有数”

有了框架,指标也得捋清楚,不然还是白搭。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我搞的“三层漏斗”,就是从顶层到底层,一层一层把目标拆细,最顶层是北极星指标,就是你做这个产品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比如AI写作助手,核心就是看用户续不续费;电商AI推荐,就是看成交总额,这就像导航里的终点,别跑偏了就行。

中间一层是用户体验指标,算是连接顶层和底层的桥梁,比如用户用AI生成内容后,会不会复制导出,这叫采纳率;能不能用AI完成任务,这叫任务成功率。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还有用户的星级评分,这些数据能直接反映用户觉得你的产品好不好用,最底层是模型性能指标,是算法同事的主战场。

比如AI生成内容跟指令贴不贴合,有没有胡说八道(就是常说的“幻觉”),句子通不通顺,这些指标虽然是技术层面的,但最终都得服务于上面两层。

很显然,有些团队搞反了,光盯着技术指标说“我这模型BLEU分多高”,用户哪懂这个?用户只关心好不好用,能不能解决问题。

之前有个同行,模型技术指标很好,但用户续费率低,最后产品还是没做起来,就是因为指标没对齐。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除了框架和指标,还得有个好“尺子”,评测集,评测集要是不行,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准。

我们做评测集,主要从四个地方找数据:用户日志里那些真实用起来的内容、专家手动编的高质量数据、公开的数据集,还有用GPT-4生成的多样化问题。

而且评测集不能是死的,得常更,比如用户需求变了,之前的评测集可能就不管用了。

另外标注的时候也得注意,比如评AI写的笑话,得说清楚1分是“不好笑”,3分是“有点意思”,5分是“能笑出声”,还得让三个人一起评,有分歧就找专家定,这样才准。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去年我们做了个叫“剧本精灵”的AI,帮用户写短视频脚本,整个流程就按上面的法子来。

北极星指标定的是脚本采纳率,用户体验指标看生成时长和修改率,模型性能指标看有没有符合“1分钟竖屏vlog”的要求,创意度怎么样。

最后这产品上线,采纳率能到七成五,比之前的产品稳多了,说到底,AI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能说多少技术名词,而是能通过评测把技术变成用户真能用的东西。

AI产品经理避坑:靠评测体系筑护城河,避开90%落地陷阱

现在行业里挺浮躁的,好多人光想着赶风口,忘了评测这个根基,最后产品上线就翻车,这不怪别人。

要是你也做AI产品,建议从一开始就把评测体系搭起来,别等上线了用户骂了才想起补,那时候再改,成本可就高多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