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脑的利润其实不高,只有4% 而已”,高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Don McGuire说。但这个毛利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却让手机新片霸主高通...
2025-10-05 0
2025年10月的合肥科学岛,一台巨型吊车吊着个“大家伙”缓缓移动——那是BEST装置的核心部件杜瓦底座,400多吨的重量,比300头成年大象加起来还沉,最终落位时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比你手指宽度还小。
就这么个看似简单的安装动作,却让全球核聚变圈炸了锅:中国这是要在“终极能源竞赛”里,直接抢下技术制高点啊!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个科学装置吗?犯得着这么大动静?你要是知道这玩意儿的终极目标——造出“人造太阳”,解决人类几十亿年的能源问题,就明白为啥各国都在盯着了。
而且这次BEST的进展,可不是简单的“又建了个实验室”,而是直接把核聚变从“纸上谈兵”推向了“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先搞懂:BEST到底是个啥?为啥说它“反常识”?
提起核聚变,很多人会想到欧洲的ITER项目——那个号称“全球最大人造太阳”的庞然大物,直径19.4米,重2.3万吨,投资超500亿欧元,光建就要花几十年,首次实验还得等到2035年。
大家以前都觉得,搞核聚变就得“越大越好”,毕竟要锁住比太阳核心还热的等离子体,装置小了根本兜不住。
但中国偏偏反其道而行之,BEST走的是“紧凑化”路线,体积比ITER小了40%,总投资85亿元,不到ITER的零头,却计划2027年就建成,2030年就要尝试发电。
这就好比别人还在造“巨轮”,我们直接搞出了“高速快艇”,速度快还能装货,你说气不气人?
能这么“任性”,靠的是两大硬实力:
一是“全超导磁体”技术,这玩意儿就像给高温等离子体套了个“无形笼子”。
要知道,核聚变需要把氘氚燃料加热到1亿摄氏度以上,这温度能瞬间融化任何金属,必须用超强磁场把它“锁”在真空里。
BEST用的超导磁体,在-269℃的极低温下,磁场强度比地球磁场强几十万倍,既能牢牢锁住“火球”,又能减少能量损耗,这技术目前全球没几家能搞定。
二是咱们的工程制造能力。
这次安装的杜瓦底座,是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光研发就花了5年,攻克了“毫米级形变控制”“高精度焊接”等一堆难题。
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的工程师说,这底座就像“巨型保温杯”,里面要装1亿度的等离子体,外面却是-269℃的超导磁体,得同时扛住“冰火两重天”,差一点都不行。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有光伏、风电,还有核电,为啥非要折腾核聚变?答案很简单:只有核聚变,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能源困境。
先看燃料,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聚变主要靠氘和氚,氘这东西在海水里到处都是,每升海水里就有0.03克,这些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地球上的海水有13.7亿立方公里,里面藏着45万亿吨氘,够人类用几十亿年,比太阳的剩余寿命还长。
至于氚,虽然需要人工制备,但未来可以在反应堆里“自产自销”,根本不用依赖稀缺资源。
这意味着,只要掌握了核聚变,人类再也不用为石油、天然气打架,也不用怕“能源卡脖子”了。
再看安全性,跟现在的核裂变核电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核裂变一旦出问题,可能会发生堆芯熔毁,像切尔诺贝利、福岛那样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但核聚变不一样,它就像个“玻璃罩里的火焰”,只要磁场一弱、温度一降,反应立马就停,连“爆炸”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反应产物是氦气,没有放射性废料,也不排放二氧化碳,既安全又环保,简直是“完美能源”。
还有能量密度,更是甩了化石燃料几条街。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1公斤氘氚燃料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8000吨汽油。
未来一座小型聚变电站,可能就够一座大城市用电,再也不用建密密麻麻的光伏板,也不用拉长长的输电线路,想想都觉得爽。
BEST能有今天的进展,不是突然爆发,而是十几年“步步为营”的结果。
早在2006年,咱们就建成了EAST(东方超环)装置,这些年一直在刷新世界纪录——2025年初,EAST刚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的持续运行,把等离子体约束时间提到了新高度。
还有“中国环流三号”,去年实现了“双亿度”运行,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这些都为BEST积累了关键技术。
更重要的是,咱们搞出了“举国体制+市场资本”的独特模式。
2023年底,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了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把33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和民企拉到一起,像“大兵团作战”一样攻克难题。
国资委还把核聚变列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央企在超导材料、氚增殖材料等核心领域砸了重金,光高温超导带材的成本就比进口低了40%,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合肥聚变新能有国资背景,上海能量奇点吸引了红杉中国、蓝驰创投,连米哈游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都跨界投资。
2024年全球核聚变投资71亿美元,中国占了近三分之一,而且还在增长。
这种“国家队搭台,资本唱戏”的模式,既保证了战略方向不跑偏,又能让技术快速落地,别的国家还真学不来。
现在全球核聚变领域,基本是“三国杀”格局:欧洲搞ITER,走“大而全”路线,但进度一再推迟,成本不断超支;美国靠私人资本驱动,像HelionEnergy刚融了4.25亿美元,但技术路线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日本在超导磁体上有优势,但体量太小,很难单独突破。
而中国的BEST,刚好踩在了“技术先进”和“进度可控”的平衡点上。
体积小、成本低、进度快,还能直接演示发电,这在全球都是独一份。按照计划,BEST2027年建成,2030年发电,要是能如期实现,中国将在核聚变实用化领域直接领跑,甚至可能在2045年建成商用堆,206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
当然,挑战也不少,比如怎么长时间稳定约束等离子体,怎么高效回收聚变能量,怎么降低商业化成本,这些都是要啃的“硬骨头”。
但从EAST到“中国环流三号”,再到现在的BEST,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仅能跟上全球步伐,还能走出自己的路。
很多人觉得,核聚变离我们还很远,是“百年后的技术”。但BEST的进展告诉我们,这一天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2030年,当BEST第一次发出电能时,可能就是人类能源史的“分水岭”——从依赖化石燃料的时代,迈向“无限清洁能源”的时代。
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战略机遇,掌握了核聚变技术,我们就能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掌握更多话语权,甚至可能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就像中科院院士李建刚说的:“核聚变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国必须拿到这张入场券。”
现在,BEST的杜瓦底座已经就位,接下来就是安装磁体、真空室,一步步把“人造太阳”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趟旅程可能还会有波折,但从合肥科学岛传来的消息,已经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骄傲地说:“人类的终极能源,是中国造的!”
相关文章
“一台电脑的利润其实不高,只有4% 而已”,高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Don McGuire说。但这个毛利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却让手机新片霸主高通...
2025-10-05 0
信息来源:https://futurism.com/space/astronaut-moon-take-nap-launch-pad距离人类时隔半个世...
2025-10-05 0
2025年10月的合肥科学岛,一台巨型吊车吊着个“大家伙”缓缓移动——那是BEST装置的核心部件杜瓦底座,400多吨的重量,比300头成年大象加起来还...
2025-10-05 0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河北巨力应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用于通用绑扎索具的快速张紧机构”专利公布。 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
2025-10-05 0
2025 年双十一购物节的竞争格局已清晰浮现。京东以 37 天超长周期刷新行业纪录,淘宝 / 天猫坚守 “双节棍” 节奏并前移预售节点,拼多多则以百亿...
2025-10-05 0
据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单位—— 北京前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前沿动力)消息, 近日, 北京前沿动力圆满完成首航高科敦煌一期首台套10MW光热超临...
2025-10-05 0
IT之家 10 月 5 日消息,英特尔昨日在 YouTube 上发布了一条技术访谈视频,深入探讨了其 P/E 混合架构设计,并阐述了这一设计在 Pan...
2025-10-05 0
冰箱是我们家里面必备的电器,选择质量好的冰箱,能容纳很多的东西,提升使用便利!相对比以前的冰箱,现在的冰箱技术是非常高的,除了基本的冷藏和保鲜功能之外...
2025-10-0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