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吕曜辉:打破水声探测垄断 中国探鱼声纳驶入深蓝

排行榜 2025年10月10日 20:24 0 aa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0日讯 “一直以来我的理想就是做中国探鱼声纳产业的引领者。”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教授吕曜辉,多年来一直在海洋科研领域深耕细作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日,他牵头的科研成果“高端全方位探鱼声纳”项目,在“琅琊荟”2025首届驻青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英挑战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循着这份荣誉的轨迹,记者走访了吕曜辉教授的研究中心,探索他潜心研究的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为传统渔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的科学人生。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吕曜辉:打破水声探测垄断 中国探鱼声纳驶入深蓝

科研启航:突破科研难题的执着

在水声信号处理领域深耕20余年的吕曜辉,科研生涯的起点锚定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06年,他在那里埋下对海洋声学探索的种子,开启了他对水声领域的深入探索。多年的积累与沉淀,让他在水声技术上造诣深厚。2018年底,吕曜辉入职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部,丰富的产业经验使他对科研成果转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开启了“从理论到应用”的新征程。

吕教授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国内高端探鱼声纳市场被日本古野和挪威Simrad公司牢牢掌控,市场占比高达100%,其中日本古野更是占据了市场90% - 95%的份额。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渔业在关键设备上高度依赖进口,更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一旦出现禁运情况,我国渔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国外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数据外泄的风险,这对我国海洋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此外,“国外高端探鱼声纳设备价格高昂,动辄200万- 300万”,吕曜辉对记者说,高昂的价格让许多国内渔业企业和渔民望而却步。而且,这些设备的操作界面大多按照国外用户习惯设计,并不贴合中国渔民的使用习惯,导致渔民在使用过程中困难重重,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在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的现状下,发展远海精准捕捞成为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缺乏自主可控的高端探鱼声纳设备,成为了远海精准捕捞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因此,实现高端探鱼声纳的国产化替代,填补国内空白,已成为当务之急。

转化之途: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应用

吕曜辉向记者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高端全方位探鱼声纳项目,有着诸多显著优势,而这些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技术突破是这个项目的一大核心优势。依托20余年在水声领域的深厚技术沉淀,团队在装备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设备已实现98%的国产化率,仅一颗芯片依赖进口,但团队也在积极推进这最后一颗芯片的国产化工作。值得骄傲的是,该设备是国内唯一能在海洋常态化运营的探鱼声纳装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过了实际海洋环境的严苛考验。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团队不断攻克难题,在信号处理、目标识别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大幅度提升了声纳设备的性能。

高性价比也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团队研发的探鱼声纳目标价格仅为日本古野同类产品的一半,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国内渔业从业者的采购成本。同时,团队充分考虑中国渔民的使用习惯,对操作界面进行了优化设计。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让渔民们能够快速上手,轻松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了作业效率。

规模方面,该声纳阵列规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其适用性极强,能够适配灯光诱鱼捕捞、远洋捕捞、观光钓鱼等多种不同场景。这种广泛的适用性,不仅满足了不同渔业作业的需求,也符合国家鼓励多元化渔业发展的方向,为我国渔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规划发展: 短期到长期的全面布局

吕曜辉说自己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探鱼声纳行业的引领者,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目光投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这些地区渔业资源丰富,但在探鱼声纳技术和设备方面相对薄弱,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团队还积极探索无人化捕捞方向,研究如何将探鱼声纳与无人船相结合,实现渔业捕捞的智能化、无人化,引领渔业发展的新潮流。他说自己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海洋大学知识产权转化政策的支持。通过“招拍牌挂”方式,团队实现了技术入股,成立公司,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校擅长关键技术研发,但缺乏产业化能力的问题。

吕曜辉说自己 的团队在高端全方位探鱼声纳项目上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生动案例。他们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渔业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其他科研团队和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我将继续在海洋科研领域深耕细作,不断追求创新。为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同时,也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加强与企业、政府等各方的合作,推动海洋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吕曜辉教授用20年的技术沉淀打破“卡脖子”困局,用“接地气”的转化思路让技术惠及渔民,他以对海洋科研的热爱和执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为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