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靠着一股“轴劲”,让特种玻璃飞上天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0日 15:55 2 admin

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奕霖

靠着一股“轴劲”,让特种玻璃飞上天

靠着一股“轴劲”,让特种玻璃飞上天

10月13日,卢奕霖(左)在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车间查看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赵 杰摄

“你看,隔着这块玻璃,我的眼神、手势是不是依然很清晰?”10月13日,在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总经理卢奕霖手持一片透亮的抗辐照玻璃盖片,眼中闪着光,“这正是玻璃内部洁净、无杂质的表现。”

这不仅仅是一片玻璃,更是即将飞向太空的“护航者”。在她身后,琥珀色的特种玻璃原料整齐排列,正等待进入下一生产环节。

走进星箭公司产品陈列室,仿佛步入一个“玻璃王国”。每一片看似平常的玻璃背后,都承载着不平凡的航天使命:自主研发的超薄柔性抗辐照玻璃盖片,让中国空间站“梦天”“问天”实验舱成功“瘦身”14公斤……这些突破,一次次刷新着中国航天玻璃的极限。

卢奕霖与特种玻璃的缘分,始于她的童年时期。

小时候,她总是像条“小尾巴”一样跟在父亲卢勇身后。公司初创时,卢勇整日奔走在光学加工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观摩、请教、钻研,硬是把自己从“门外汉”逼成了“土专家”。而父亲对特种玻璃研发的那份执着,也悄然在卢奕霖心中生根发芽。

入职后,看到父亲和研发团队为完成一项新任务,不眠不休泡在实验室研究原料配方,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工艺参数,她真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特种玻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重型装备等高端领域,每一块玻璃的质量都关系到国家关键领域的发展,工作虽然辛苦,但意义重大。”卢奕霖说。

转型之路从不平坦。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她,初入实验室时连瓶瓶罐罐都认不全。“难事面前,唯‘轴’不破。”卢奕霖笑着说。白天,她跟着研发团队在生产一线学习化学试剂用途与配方调配;晚上挑灯夜读,啃下晦涩的术语与复杂的原理,一点点补齐专业短板。

在她看来,航天配套产品研发就像一场冒险之旅:“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外行’的思维有时反而让我们敢于打破常规。”

不久前,公司接到深空探测系列产品研发订单,对方要求电源系统用的特种抗辐照玻璃盖片,在保证可见光透过率的同时,抗辐照性能比传统产品提升50倍。卢奕霖带领团队查文献、做实验,却迟迟没有进展。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实验加温设备突发故障,无法达到文献要求的温度。按常规操作应该停工检修设备,卢奕霖却冒出新想法:“不如试试在非理论温度区间做实验?”没想到,降低温度后,实验结果竟意外接近预期。目前,这款高强度抗辐照玻璃盖片已研制成功,首轮样品提交测试。

几年来,卢奕霖牵头参与多项航天型号特种玻璃研发任务。小小的玻璃片在他们手中变得越来越薄、韧性越来越高、抗辐照性能越来越好,所有产品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卢奕霖始终坚信这一点。

2021年,公司接到西安交通大学订单,需要研制厚度仅0.01毫米的耐高温机械厚度玻璃,研发难度极大。许多员工主动驻守公司,吃住在厂区全力攻坚。团队历经4个月,从配方调制、熔化、退火到切割、研磨,攻克50多道工序难关,成功研制出可耐受800℃高温的产品,圆满完成任务。

“别人都说我们‘轴’,我们却把这当作最好的褒奖。”卢奕霖说,正是靠着这份“轴劲”,星箭公司在特种玻璃领域不断突破。2023年初,公司成功研发0.009毫米超薄耐高温光学玻璃,可耐受瞬间1200℃高温,再一次刷新国内光学玻璃领域纪录。

如今,卢奕霖和团队的脚步仍在向前。他们正聚焦商业航天领域,通过优化工艺、改良配方,为商业航天领域研发低成本特种玻璃,助力我国在全球商业航天竞争中抢占先机。未来,“河北造”玻璃将以更多样的形态闪耀太空。(记者刘荣荣 见习记者屈玉琪)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