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深度超万米!全球深地“超级工程”迎重大突破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5日 16:31 0 aa

10月15日9时16分,在广元剑阁县,全球地质条件最复杂、钻井难度最高的深地“超级工程”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油深地川科1井钻探深度超1万米。

深度超万米!全球深地“超级工程”迎重大突破

深地川科1井迈向万米深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突破“禁区”的艰难历程。从地质认识看,该井所处区域7000米以下即进入未知地层,就像蒙住了眼睛,相当于“盲打”;对工程技术来说,井下超过200℃的高温让金属钻具像面条一样柔软,每打1米都很艰难;在油气勘探方面,传统观点认为,8000米以下地层高温高压难以成藏,是油气勘探的禁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曾这样类比超深层油气勘探:“在8000米深的超深层寻找油气,就好比站在珠穆朗玛峰顶,要看清雅鲁藏布江上的游船。”

对四川盆地来说,难度尤甚。富气的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量及产量全国第一,但同时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以深地川科1井为例,设计井深10520米,要穿越25套地层,极难钻地层的等级达到10级以上,为国内乃至世界罕见。深地川科1井有7项工程指标的难度为世界第一,这让其成为了全球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科探井。

深度超万米!全球深地“超级工程”迎重大突破

“俗话说,一深万难。”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马勇说,钻到一定深度后,每向下钻探一米,难度都呈几何倍数增长。“井深达到1万米时,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让金属钻具像面条一样柔软,地层压力超过130兆帕,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区域承受着10多头大象的重量。”

钻探是通过地面钻机传输动力,带动一节一节连起来的钻杆旋转,推动钻头“啃”碎地下的岩石。当行进到地下八九千米时,将会连接1000多根钻杆,消耗几十个钻头,单单放下又取回钻头一次就需要花费3天的时间。打到7800多米、在最难钻的沧浪铺组地层,岩石坚硬到“用榔头一敲就火星四溅”,钻井工程一度陷入困境。“8个小时才能打1米。”深地川科1井常务副井长贺明敏回忆,专门研制的金刚石钻头放下去,很难嵌入地层,就像在硬玻璃上打滑,50米就打烂了3只,“起钻之后,看见钻头被磨得‘惨不忍睹’。”

当国外钻头厂商望而却步,中国石油自研的个性化钻头成为攻坚克难的“杀手锏”。它们在地下万米的黑暗中,一寸寸“啃”碎了前进的道路。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孙钰淇,在井上的称号为“孙钻头”,他和团队一起连夜商讨改进钻头方案,将钻头“牙齿”改为三排、200多颗,第一排是主切削齿,材质为金刚石,起到切削作用;第二排改为孕镶齿,金刚石加入碳化物粉烧结而成,以磨削为主;第三排是辅助切削,主要目的是保护主切削齿,延长使用寿命。

深度超万米!全球深地“超级工程”迎重大突破

全链条科技攻关全面展开。中国石油设立多项重大科技专项,形成覆盖全流程的10大技术系列——钻机攻关,成功研制15000米智能钻机;钻井液攻关,成功攻克抗220摄氏度超高温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钻具攻关,成功研制随钻测量仪器等多项技术利器……这些科技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深地工程钻完井技术图谱,显著提升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国际竞争力。

“实施万米深地探索工程,是比肩探月工程的‘国之重器’,事关国家科技和资源战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何骁表示,在取得1万米的重大突破之后,深地川科1井将继续向10520米的设计井深钻进,同时向着既定的科探目标、预探目标、工程目标、人才目标四大目标迈进,力争形成自主可控的万米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推动高端装备国产化,打造国际领军人才和一流技术服务队伍。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