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复旦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有望大幅加快产业化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08日 23:52 0 aa
复旦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有望大幅加快产业化复旦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有望大幅加快产业化

从半导体晶体管诞生到全球第一颗CPU,用了24年。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刘春森团队,发表迄今最快二维闪存原型器件成果仅仅半年后,实现了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从颠覆性创新走向系统级应用,这一原本需要数十年的漫漫征途,被大幅压缩。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这一重大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复旦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有望大幅加快产业化

周鹏(右一)-刘春森(右二)团队。黄海华 摄

【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

一个满血版大模型想要流畅运行,存储单元至少每秒工作上亿次。当下,信息的存储速度极限,成为集成电路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

目前速度最快的存储器均为易失性存储器,速度为1-30纳秒,但断电后数据会丢失。传统闪存不会轻易丢失数据,但存储速度比芯片工作速度落后10万倍以上。

2018年至今,研究团队一直深耕闪存“提速”难题。他们从底层物理出发,构建了一个全新理论框架,研制出迄今最快的二维闪存器件“破晓”——速度达到400皮秒,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这一突破性成果今年4月发表于《自然》。

就在上个月,刘春森因为这一工作入选2025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借道已有的“高速公路”】

然而,颠覆性器件要真正走向系统级应用,往往是一场“马拉松”。半导体晶体管1947年诞生,历经贝尔实验室、仙童与英特尔等顶尖力量的接力研发,1971年才催生出全球第一颗CPU芯片。

从颠覆性创新到系统级应用,本质上是一条从“0到10”的艰难征途。而要真正走通这条路,离不开从“10到0”的远见——从未来应用出发,倒推技术发展的路径。

现有成熟的硅基工艺平台像一条高速公路,“破晓”像是一辆新型赛车,能否借道这条“高速公路”?“一旦成功,可以快速实现集成突破,同时赋能已有产业。”刘春森说。

二维半导体厚度仅为1-3个原子,如同“薄翼”般脆弱,与百微米级别的硅材料并不兼容。为此,团队研制了原子芯片集成框架“长缨”,将二维存储电路与硅基电路分离制造,再通过微米尺度的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实现完整集成,芯片集成良率高达94.3%。

这一成果将二维超快闪存与硅基工艺平台深度融合,攻克了二维信息器件工程化的关键难题,率先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复旦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有望大幅加快产业化

【从“破晓”到“长缨”】

这次论文的上线有个小“插曲”。本来原定10月30日上线,国庆前夕突然接到《自然》编辑部的邮件,问询是否愿意提前上线,研究团队自是欣然答应。

集成电路领域鲜有中国的原创技术,从“破晓”到“长缨”的命名,都暗含了研究团队“希望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所突破”的决心。

非易失性存储器每年市场规模高达600亿美元,其中闪存占主导。对于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的产业价值,不少投资公司表示看好。

周鹏介绍,接下来,团队计划用3到5年,把混合架构芯片容量做到百万级别后,再交给产业界。

原标题:《复旦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有望大幅加快产业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除署名图片,其他内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