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0日 22:18 0 aa

曾经,硅谷流传着一个玩笑:想判断一家公司里印度员工的比例,去自助食堂闻闻咖喱味就知道了。但今天,这股浓郁的味道,正在从权力的顶层——CEO办公室里悄然散去。

一边,是身穿黑色皮衣的华裔“教主”黄仁勋,正带领英伟达用硬核技术封神,让整个世界为AI而疯狂;另一边,是曾经被美国《时代》周刊盛赞为“印度最佳出口品”的西装革履的印度裔CEO们,正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下课潮”。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从星巴克到推特,美国人开始愤怒地反思:我们是不是请了一群“除了吹牛啥也不会”的经理人来掌管我们最伟大的公司?

这场针对印度裔高管的“大清洗”,究竟是美国人幡然醒悟后的“刮骨疗毒”,还是因自身创新乏力而寻找“替罪羊”的种族主义偏见? 答案,远比想象的更复杂。

“婆罗门”的征服——一部教科书级的上位史

从IIT到CEO:那条铺满PPT的黄金大道

印度裔CEO的崛起,并非偶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经过了“三轮筛选”,是精英中的精英。首先,他们大多出身印度高种姓或优渥家庭;其次,他们闯过了录取率不到2%、比哈佛还难进的印度理工学院(IITs)的独木桥;最后,美国的移民政策再次筛选,优先考虑具备STEM专业技能的人才。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然而,技术只是敲门砖。真正让他们在职场中所向披靡的,是无与伦比的“软技能”。他们英语流利,懂得用西方的逻辑思维进行辩论。

一位风险投资人曾用一个辛辣的对比来形容这种差异:“同样做一件事,美国工程师做了5分可能会说5—8分,印度人哪怕做了1分也能说出10分,而中国人就算做了10分可能只表达出3—4分。”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这种强大的表达和包装能力,让他们成了“向上管理”的天才。他们是完美的沟通者、演讲家,能将复杂的技术问题包装成让董事会心花怒放的精美故事和PPT。在一个日益看重财务报表的“经理人时代”,他们是最完美的产物。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一个印度人带来一百个”:硅谷的“学徒制”铁律

如果说个人能力是“点”的突破,那惊人的“抱团”文化,则是“面”的征服。硅谷流传着一句毫不夸张的调侃:当公司出现一个印度人高管时,很快这家公司就会有一半勾肩搭背的印度人。

这背后,是一种源自古老手工艺行业的“学徒传统”。瑞士圣加仑大学的研究发现,印度高管倾向于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情感纽带和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薪水回报。

这种“举贤不避亲”的风格,让他们在公司内部迅速构建起一张密不透风的人脉网络。他们常常通过内部推荐的途径,帮助同乡、同学到公司一起工作。

更有像“印度企业家协会”(TiE)这样的组织,在全球13个国家设立了54个分支机构,拥有超1万名会员,专门为印度青年提供导师、人脉和资金支持,系统性地培养下一代企业家。这种强大的集体力量,是其他任何一个移民族裔都无法比拟的。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征服美国,只需三板斧

总结来看,印度裔CEO征服美国企业界,靠的是一套清晰、高效的组合拳。

第一板斧,对上:用完美的PPT和沟通技巧取悦董事会和华尔街,承诺漂亮的财务数据。他们是天生的管理者,28%的印度裔拥有MBA学位,而华裔仅为7%。

第二板斧,对内:用“参与式管理”和“家庭价值观”建立情感纽带,打造一支忠于自己的核心团队,迅速掌握公司权力。

第三板斧,也是最致命的一招,对外:用最凌厉的手段削减成本,而最立竿见影的方式,就是将昂贵的美国本土研发和运营岗位,大规模外包给遥远的、廉价的印度。IBM的现任印度裔CEO阿尔温德·克里Krishna,一边关闭中国的研发部门,一边不断扩大IBM在印度的岗位,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执行。

皮衣客的复仇——当工程师文化碾压经理人文化

反潮流者黄仁勋:我拿公司的一切去赌未来

就在印度裔CEO们用精湛的管理艺术“优化”着一家家美国巨头时,一个身穿黑色皮衣的“反潮流者”——黄仁勋,却用一种近乎原始的、野蛮的方式,把英伟达推上了世界之巅。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他不懂PPT,但他懂代码;他不热衷办公室政治,却敢于将公司数十年的利润全部押注在一个无人看好的技术未来(CUDA)

与半导体领域由黄仁勋、苏姿丰等华裔执掌的硬核技术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微软、IBM等互联网与软件巨头,几乎全部由印度裔高管主导。

这正是两种文化的对决。黄仁勋代表的,是硅谷早已失落的“工程师文化”——痴迷技术,信仰产品,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而印度裔CEO们所代表的,则是当下华尔街最推崇的“经理人文化”——规避风险,控制成本,用一个季度的时间去打磨一份完美的财报。英伟达的封神,被视为一场属于工程师的、硬核的、不容置疑的伟大复仇。

“请你教会他,然后滚蛋”:被掏空的美国巨头

在这场复仇的背景板上,是被“经理人文化”慢慢掏空的美国公司。许多美国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地分享着同一个屈辱的故事。

“我曾在IBM工作,他们会派员工去印度培训继任者。” “我所在的公司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印度裔CEO上任后,美国和欧洲的中层管理人员都被清洗了。印度分公司的规模扩大了5倍。所有留下来的有才华的员工都在抓狂,试图向新团队解释一切是如何运作的……”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这种“培训你的替代者,然后滚蛋”的操作,虽然在短期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让财报变得异常亮眼,却从根本上摧毁了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根基和员工的忠诚度。

一位律师在网上发帖指控,他妻子的公司在被印度裔CEO接管后,裁员15%,将工作外包到印度,结果客户开始抱怨服务质量严重下降。

一场迟来的觉醒:美国人只想“创造伟大产品”

英伟达的市值超越了那些由印度裔CEO领导的巨头,这个冷酷的事实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迷于财报游戏的华尔街和硅谷。

美国人猛然发现,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创造伟大产品”的创新精神,正在被“优化运营成本”的经理人哲学所取代。

许多美国人认为,印度裔CEO只关心自己的短期业绩,不顾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生活。当马斯克解雇推特前印度裔CEO阿格拉瓦尔后,他甚至在网上发文吐槽:“阿格拉瓦尔什么都没干。” 这场迟来的觉醒,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神话”的黄昏——谁是真正的病人?

2024“清洗之年”:从CEO到加油站老板

市场的反弹来得迅速而猛烈。2024年,成了印度裔CEO的“清洗之年”。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罗素3000指数企业中,有74名CEO被解雇或被迫离开,是2017年以来的最高峰。

星巴克印度裔CEO纳拉辛汉的突然离职,被市场解读为这场大清洗的标志性信号。在此之前,星巴克已连续两个季度销售额下滑,股价下跌20%。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紧接着,WeWork、推特等公司的印度裔高管也纷纷下台。甚至谷歌CEO皮查伊也因公司在AI领域进展不利,面临着投资人要求他辞职的巨大压力。

这股浪潮甚至从科技巨头的董事会,蔓延到了普通美国人的社区。有人在网上抱怨,自己家乡的一个印度裔老板买下加油站后,解雇了所有本地员工,并用自己的家人取而代之。印度裔高管的“神话”,正在全面褪色。

最完美的“替罪羊”

然而,将美国科技的创新乏力全部归咎于印度裔CEO,或许是找错了靶子。他们,更像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最完美的“替罪羊”

他们没有创造问题,他们就是美国企业自身问题最完美的答案。当美国公司从创始人主导的创新时代,走向职业经理人主导的守成时代;当华尔街的耐心越来越短,只关心下一个季度的财报;当“股东利益至上”成为压倒一切的信条时,谁是最佳的CEO人选?

英伟达成功,美国人反思:太多印度人当高管,除了吹牛啥也不会

答案正是印度裔CEO。他们精于管理、善于沟通、严控成本、取悦股东。美国企业自己选择了拥抱华尔街,崇拜经理人,痴迷于短期利益。他们雇佣了一个完美的经理人,却反过来抱怨他为何不是一个疯狂的工程师。印度媒体对此反击称,关于印度裔CEO的讨论存在种族主义偏见

谁杀死了美国的创新精神?

解雇再多的印度裔CEO,也无法回答那个根本问题:如今的美国资本,是否还愿意为一个像黄仁勋那样疯狂的工程师,提供长达十年的、不计回报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赶走一批印度经理人,只不过是为下一批其他肤色的经理人腾出位置而已,创新的灵魂依然无处安放。英伟达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无法复制的偶然。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认为,未来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或许会更倾向于选择经营风格务实、擅长精耕细作的技术型领导者,而不是以往那些擅长商业模式创新的沟通型领导者。

参考资料:

印度“神话”褪色.环球时报.2025-03-24

为何印度裔CEO能统治硅谷.中国经营报.2024-08-26

美国开始对印度裔CEO高管大清洗!多家科技巨头已有计划.新浪财经.2024-09-03

印度裔CEO在美国不再吃香?.环球网.2023-03-24

报告称印度盛产美国500强公司高管被指相互推荐做得一流.中国经济周刊.2015-08-24

印裔高管“攻占”硅谷:提携抱团的学徒传统.中国网.2015-08-17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