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盲盒饭局、夸夸会……社交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年轻人探索“如何见面”

排行榜 2025年10月19日 15:34 0 aa

在当前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一种反向趋势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选择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参与线下社交活动,他们渴望真实的连接,重新编织线下的社交网络。关于“如何见面”的探索实践,正在悄然展开。

盲盒饭局、夸夸会……社交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年轻人探索“如何见面”六个女生在“盲盒饭局”中开心交流,合影留念。

创新

线下社交玩出花样

“我们想做的,就是让陌生人坐下来,认真吃一顿饭,聊一次天。”年轻团队“整点薯条”发起了名为“盲盒饭局”的新活动。参与者在填写一份详细的匹配问卷后,会被系统分配进6人一桌的饭局,在共享美食的过程中开启畅聊。

“参加饭局,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还像个年轻人。”一位参与者道出许多都市打工人的心声。有人希望“看看别人在过怎样的人生”,有人想“听到多元的观点”,也有人单纯想“享受美食、享受当下”,还有人期待“交到朋友,扩展人脉”……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在“盲盒饭局”中得到了真诚的回应。一顿饭后,不少人相约玩剧本杀、逛市集,从“饭搭子”升级为真正的朋友。

而在Libertango Bar,每周三的“女性夸夸会”则提供了另一种社交新思路。这里没有竞争与比较,只有真诚的赞美与温暖的分享。活动中有一个特别环节——在一分钟内找到别人身上的三个优点。“一开始我觉得很尴尬,但当你听到陌生人真诚地夸你‘笑容很有感染力’‘穿搭很特别’时,心里真的会暖暖的。”参与者小薛笑着说,“来这里几次,我的‘社恐’都被治好了。”在这里,她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潮人”,也在一次次的赞美中,重新认识了自我价值。

如果说“盲盒饭局”和“女性夸夸会”拓宽了社交的广度,那么基于共同爱好的“无料”(免费交换的IP衍生制品)交换,则深化了情感的厚度。

逸涵是一名高中生,也是歌手周深的忠实粉丝,她不仅制作视频、加入粉丝群,还热衷于参加演唱会。“当时我们在群里约好线下见面,每个人都准备了‘无料’——粉丝亲手做的应援手工。”她说,“见面后,我们一起交换礼物,一起吃饭聊天,那种感觉特别温馨。”

这种由共同爱好孕育的情谊,甚至延伸到了日常场景。一次在高铁上,逸涵看见邻座姐姐挂着周深的周边产品,两人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就像遇到了失散多年的朋友,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

从精心设计的“盲盒饭局”,到充满善意的“夸夸会”,再到粉丝间自发的“无料”交换,这些创新的线下社交形式,都在建立真实而温暖的连接。

盲盒饭局、夸夸会……社交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年轻人探索“如何见面”年轻人共品美食,拓宽交友圈。

探因

打破那层“电子屏障”

“有时候对着屏幕一整天,胸口闷得慌,感觉自己像个孤岛。”说出这句话时,北漂青年王芙刚结束一天的编程工作。她坦言:“我虽然是i人,但也需要交流啊。”于是,她开始跟随社交平台上的“找搭子”帖,在周末走出家门,参加剧本杀、主题饭局。“哪怕只是坐着,听别人聊聊天,也能感觉到自己还真实地活着。”

刚到南方工作的晓程,生活被两点一线填满。下班后的出租屋里,最常听见的就是键盘鼠标的敲击声,以及队友发出的信号提示。直到过生日的时候,他望着电脑屏幕上凝固的游戏胜利画面,看着桌上凉掉的外卖,打开手机弹出来的只有远方家人发来的生日祝福,一股难以名状的疏离感涌上心头——他忽然意识到,虚拟世界的成就无法填补现实世界的空虚。“不能再这样了,”他对自己说,“我想认识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

像王芙、晓程这样的年轻人,正逐渐从虚拟世界中探出头来,试图打破那层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的“电子屏障”。

“我希望人和人更多地线下见面,真诚地坐下来交流。”“整点薯条”团队负责人小铭说,自己举办“盲盒饭局”的动机,是因为一个朋友,“他想说说话,但大家都很忙,要么没人听,要么他觉得说了也没用,最后心理出了问题。”小铭当时建议对方尝试心理咨询,但后来意识到:“心理咨询太贵了,而且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需要一个普适性的东西。心理咨询像用软布仔细擦拭一个水晶球,我们需要的,或许是拿起扇子,轻轻扇去这些水晶球上的灰。”于是,小铭开始组织各类线下见面会。他描述了一次难忘的饭局:“一位面包师讲述他如何从零学艺,一位老师分享她‘不仅是教学,更是育人’的心得……这些真实的故事,是线上永远听不到的。”

“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认真生活,你自己也会想:我是不是也该更积极一点?”小铭说,“这就是线下见面的魅力——它让你重新感受到,生活值得我们好好对待。”

盲盒饭局、夸夸会……社交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年轻人探索“如何见面”“女性夸夸会”让参与者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风险

不只惊喜还有“惊吓”

当“盲盒社交”成为年轻人拓展圈子的新方式,随之而来的不仅是邂逅知己的惊喜,也伴随着不确定性带来的隐忧。

“那顿饭的时间根本不够聊,我们又转场去了另一家餐馆,聊到餐厅打烊还不过瘾,干脆散步到什刹海,一直聊到凌晨。”回忆参与“盲盒饭局”的场景,雨荟仍很兴奋。她与五位素未谋面的姑娘因系统匹配而坐在一起,发现彼此在人生观念、婚姻态度上格外合拍。“像是遇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她形容,“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那晚的星光和对话都成了难忘的记忆。”

然而,另一位参与者白薇的体验却截然不同。她遇到了一位“抽象”的饭友——不仅滔滔不绝主导全场,点菜时更毫不顾忌分量与价格。“那顿饭吃出了‘被请客’的感觉,像是专门找人来分摊账单的。”更让她不适的是饭后的“私信轰炸”,这次经历让她下定决心:“不会再参加了,本来只是想轻松交个朋友,现在连出门的勇气都少了。”

面对“社交盲盒”中可能出现的惊喜与“惊吓”,小铭表示:“我们很清楚,这种形式无法做到万无一失。线下交流天然带有不确定性——这正是盲盒的魅力,也是它的短板。我们相信大多数成年人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桌六个人,通常能够自主处理好现场的多数情况。”

但他也承认,并非每个人都愿意或能够拥抱变化,而有些“变化”确实可能触及他人的底线。

“当问题真的出现,最终还是会汇集到我们这里处理。”小铭介绍了平台的干预机制,“如果同一人在短期内被三位不同参与者投诉,我们将启动‘拉黑’程序。同时,我们会持续收集反馈,动态更新匹配策略,尽可能降低不良体验的发生概率。”

建议

建立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薛艺表示,线下交流所独有的感官完整性、情感真实性与互动偶然性正是抵抗社交浅表化、建立深度连接的关键。

“人类最基本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线上目前只能传递前两种。在线下,你不仅能看见、听见对方,还能‘感受’到对方带来的整体感觉。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渴望真实的情感引发与关联。许多人的这种情感敏感性,在线上无法得到安放。”他解释道,线上交流本质上是信息的简化与结构化处理,它过滤掉了太多微妙、非结构化的情感信号,而这恰恰是人们渴望的“真实感”。

薛艺将线上环境的算法视为一种新型的社交限制。“互联网因其特性与目的,往往会将我们置于‘信息茧房’中,你大概率只会看到你想看的内容。而在现实里,我们能创造意外,创造不期而遇。”线下社交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即兴”与“偶然性”。“你会遇到谁,交谈会引向何方,都充满未知。从心理学角度看,即兴意味着灵活、流动与创造性,是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的关键。”反之,固守在可预测的线上环境中,容易导致思维僵化,甚至引发“强迫性”的痛苦。

在谈及“搭子文化”时,薛艺认为,从线上走向线下,“总比持续拿着手机要好多了”。这种“回归与过渡”,正是人们在技术连接时代,对抗内在疏远感、追寻更真诚互动的重要一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