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AI 搜索战事升级:巨头竞逐智能入口 流量规则重构

今日新闻 2025年11月03日 05:15 2 admin

中经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近日,全球分析机构Omdia从使用量、日均AI生成内容输出量、首次响应时间等指标,对国内AI搜索行业进行评测,结果显示,百度、夸克、豆包凭借综合优势位居第一梯队,它们普遍具备自研大模型与全栈优化能力,在响应速度、生态整合等方面表现突出;DeepSeek、Kimi、微信、秘塔则凭借技术创新或用户体验优势构成第二梯队。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成式AI技术成熟,AI搜索已成为大模型厂商的必争之地。一方面,AI搜索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搜索结果,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AI搜索作为智能入口,拥有巨大的流量潜力,对于大模型厂商拓展业务版图、增强用户黏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掌握AI搜索这一关键领域,有助于厂商在技术革命浪潮中占据有利地位,重构流量规则,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群雄逐鹿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工具在众多领域迅速得到应用,其中搜索工具便是显著例证。在国内,AI搜索市场已确立了夸克、百度、字节跳动三家企业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三强争霸的局面,并且这些企业仍在不断加大投入。

近日,夸克“C计划”浮出水面,其上线的对话助手,通过AI超级框构建起“搜索+对话+执行”的闭环体验,用户既能像使用豆包般进行自然语言交互,又能保留百度式的信息溯源能力,在拍照搜题、文档处理等场景中实现任务直达。百度也于近日宣布全面升级文心助手AIGC创作能力,支持AI图片、AI视频、AI音乐、AI播客等8种模态创作,且能够一键调用多工具解决多场景问题。

Omdia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AI搜索市场已经经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从2000年到2015年,市场由传统搜索引擎主导;2015年到2023年,用户转向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搜索,主要因为社交媒体能提供更加丰富且有针对性的搜索输出,摆脱单凭文字和图像的呈现。生成式AI技术在2023年的兴起更是彻底颠覆了搜索引擎市场。

国内市场升温的同时,全球AI搜索竞争也愈演愈烈。OpenAI近期发布的ChatGPT Atlas浏览器,直接向谷歌Chrome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直言,Atlas不仅是一款浏览器,更是向代理化互联网迈出的第一步。OpenAI希望未来人们能够通过对话来使用互联网。“我们认为,AI代表着一个十年一遇的机会,让人们重新思考浏览器应当是什么。”

与此同时,谷歌也没有坐以待毙。谷歌凭借其深厚的搜索技术积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不断加大在生成式AI搜索领域的投入。谷歌推出的新搜索功能,利用先进的AI算法,能够更精准地理解用户意图,提供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搜索结果。并且,谷歌还在持续探索将AI搜索与其他服务深度融合,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智能的搜索生态系统,以巩固其在全球搜索市场的领先地位。

除了谷歌和OpenAI,其他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微软凭借其与OpenAI的合作,将生成式AI技术融入必应搜索中,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搜索体验。苹果也在暗中发力,有消息称其正在研发基于AI的搜索技术,未来可能会集成到其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产品里,这无疑会给现有的AI搜索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变数。在这场全球AI搜索竞争中,各家科技公司都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在这片新兴的蓝海中占据一席之地。

取代传统搜索?

如果说产品形态的创新是“表面战事”,那么以AI搜索为核心的技术变革,则是决定玩家生死的“底层战争”。2025年,AI搜索正式告别关键词匹配时代,进入“理解语义、预测意图、主动推荐”的新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AI搜索将逐步取代传统搜索。AI搜索凭借其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能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不像传统搜索那样依赖关键词的精确匹配,大幅提升了搜索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AI搜索具备预测意图和主动推荐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更全面的信息,让用户无须在海量搜索结果中筛选,节省了时间和精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AI搜索在用户体验上的优势将越发明显,传统搜索的地位受到挑战也就成为必然趋势。

不过,在中经传媒智库专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看来,AI搜索产品不会逐渐替代传统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传统搜索引擎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搜索数据,在信息检索的全面性和广泛性上具有优势,对于一些常规、大众化的信息查询,用户仍会依赖传统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则以社交互动、内容分享为核心,用户在其中获取信息的同时,更注重社交关系的维护和社交体验,这是AI搜索无法提供的。AI搜索产品虽然能提供更精准、直接的答案,但在社交属性、娱乐性、信息多样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未来,AI搜索产品更可能与传统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认为,AI搜索不会“替代”,只会“拆墙重组”。传统搜索、社交、电商各自守着信息、关系、交易三道门,AI搜索把门踹开,把答案直接送到用户手边,流量不再按旧地图流动。结果是谁离交易近,谁受益;谁离广告远,谁失血。百度、淘宝正在把自己重做一遍,把搜索结果先变“商品+服务”的成交页;微信、抖音把AI搜索当私域钩子,留住用户再卖广告。最终形态是“搜索即场景”——搜一下,订单、内容、服务一并完成,入口姓AI,但后台还是那几家巨头。五年后,我们不再说“去Google一下”或“刷微博”,而是说“问AI”,但钱仍旧流进同一批公司的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搜索主要依赖广告盈利,但AI搜索的“直接答案模式”与广告植入存在天然冲突,且大模型推理带来了高昂的运营成本。

商业化路径已“看清方向,但还没跑通”。卢克林指出,大模型每一次推理都是一张GPU账单,靠广告补洞基本不现实;C端订阅天花板低,月付20元撑不起千亿级投入;工具集成虽热,却离交易太远。真正有望规模化的是“企业级API+场景分成”:把搜索能力拆成可调用模块,按用量计费,再跟客户收入挂钩——谁家用AI搜索多卖出商品、多促成订单,谁就愿意分我3—5个点。百度智能云、阿里夸克已经这么干了,一季度API调用量环比翻3倍,毛利率比标准云高15个百分点。只要推理成本年降30%的节奏持续,两年后就能达到45%的毛利,届时广告只是锦上添花,不是生死线。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