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厦门何以“修全球”?

AI科技 2025年11月04日 12:31 3 aa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何以“修全球”?

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对一批待维修的电路板零部件进行监管。(通讯员 杨卡娜 摄)

11月3日,在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胜”)的医疗设备维修车间内,来自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多台精密医疗仪器整齐排列,静待“问诊”。技术人员正专注地对它们进行检测、维修。

这里,是全国首个医疗器械全球保税维修业务的诞生地。一年过去,这项曾被许多人视为“不可能”的业务,已成功将131台医疗信号处理模块修复并送返全球市场,累计进出口值突破600万元。数字背后,映射出一场围绕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积极探索。

制度创新

从“修自产”到“修全球”的突破

“我们承接的医疗设备保税维修订单已经来自6个国家。”贝莱胜关务负责人许静懿表示,项目从无到有,再从小做大,关键得益于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厦门海关等多部门当时大力推动项目获批,后续创新货物进口监管模式,破解企业境外医疗设备维修的政策瓶颈。

此前的瓶颈在于:贝莱胜只能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本集团产品的保税维修。政策的“天花板”,限制了企业参与全球分工的深度。

为此,在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牵头下,厦门海关建立商务、海关、生态环境等部门的跨部门联合共管机制,共同研究制定非自产医疗器械的保税维修监管方案,并为企业开设专门的全球维修电子账册。借助ERP(企业资源计划)联网实现维修货物全程数字化监管,在动态掌握企业货物进口和维修动态的同时,大幅简化申报手续。

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监管透明度,也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

制度系统性地支撑起企业从“修自产”到“修全球”的跨越。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31日实现批量出货,截至9月底,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累计出口已维修医疗设备信号处理模块131台,累计进出口保税维修货物突破600万元。

131台设备、600万元进出口额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从“产品出海”向“服务出海”迈出的关键一步。

边界重构

从“单一业态”到“生态多元”的探索

制度的优化直接拓展了企业的服务边界。从仅能维修自身产品,到面向全球市场提供专业服务,企业的国际角色正逐步深化。

“保税维修是极具潜力的服务贸易新赛道,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厦门声悦通讯器材有限公司的关务张俊生表示。

作为象屿综合保税区内较早一批启动保税维修业务的公司,该公司从修电脑主板和显示器到手机配件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张俊生表示,此前境外维修需提前部署零配件,场地与人工成本较高。现在依托国内供应链,企业售后成本显著降低,重塑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角色。

目前,在位于厦门自贸片区的象屿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已形成“多点开花”的新生态:从耳机、电脑配件到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多元业态正协同生长。

这不仅是业务的拓展,更是产业逻辑的演变——中国正凭借供应链效率和制度创新,将“维修”这门生意成功嵌入全球产业链。

能级跃升

从“规模领跑”到“协同发展”的演变

在厦门(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一架外航飞机的发动机正迎来深度“体检”。技术人员穿梭其间,借助先进设备开展精密检测与维修。

这一繁忙场景背后,是厦门在全国率先试点的“综保区外保税维修”业务——允许企业以保税方式将境外存在部件损坏或功能问题的货物及运输工具运入境内维修后复运出境。

从“包修转包航材区域流转监管模式”到“飞机航材共享经营模式”,再到“‘保税航燃’账册试点改革”,一系列制度创新接连落地,推动厦门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境航空维修基地,境外航空维修业务量稳居全国首位。

当航空维修体现“大而强”的规模优势时,医疗器械维修则展现出“小而精”的赛道突破。两者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厦门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不同路径:不仅有体量,也要有精度;既要服务大众市场,也要攻坚高端环节。

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保税维修业务的创新发展,正是监管模式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动体现。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保税维修模式向更多领域拓展,通过政策赋能激发产业新动能,在更高起点上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高菲 余明霞)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