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未来的骨关节手术是什么样?机器人不仅能开刀,还能帮你“量体裁衣”做规划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6日 01:56 2 admin

11月5日,“国家临床中心科技志愿服务行——关节专项能力提升五地联动”活动在南京、山东、常州、渭南、新疆同步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骨科临床中心”)牵头,联合南京鼓楼医院等五家医院共同承办,通过“线下培训+全国直播”的创新模式,聚焦关节手术机器人这一前沿技术,旨在打破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壁垒,将智慧骨科的精准与高效,传递至更广阔的基层医疗。

未来的骨关节手术是什么样?机器人不仅能开刀,还能帮你“量体裁衣”做规划

国家级平台引领,以科技创新与服务下沉为使命

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发起方,国家骨科临床中心是我国骨科、运动与康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松俊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家级平台的使命在于承担国家责任,始于临床原始创新,终于成果转化与普惠应用。

未来的骨关节手术是什么样?机器人不仅能开刀,还能帮你“量体裁衣”做规划

“我们的使命是双向的,”王松俊教授解释道,“一方面是纵向贯通,从临床需求出发进行原始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现国产替代乃至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是横向普及,要把这些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志愿服务等形式下沉,让更多医生掌握,最终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王松俊教授强调,骨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手术的“可视、微创、精准、智能”。在这一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已与国际不相上下,在数字孪生和混合现实等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这些先进技术目前仍集中在少数大型医院,如何让其真正服务于基层,是国家临床中心面临的核心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临床中心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推广体系。线上,中心的在线教育平台已吸引1800万人次医生观看手术直播与回放,许多偏远地区的医生正是通过反复学习这些线上资源掌握了先进技术。线下,则通过“科技志愿服务行”这类活动,组织专家面对面与基层医生交流,提供实操培训,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并掌握技术。

王松俊教授特别阐释了“数字孪生”与“混合现实”技术如何赋能精准手术。“我们通过融合术前X光、CT、核磁等多模态影像,为患者构建一个三维的‘数字孪生’模型。医生可在术前进行反复模拟规划,找到最佳手术方案。术中,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将数字模型与患者身体精准匹配,医生即可按规划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操作。”他指出,这种技术不仅极大提升了手术精准度和康复效果,还能有效减少术中辐射,对医患双方都是一种保护。

此次“五地联动”活动正是国家临床中心提升技术普及效率的创新实践。“通过多地同步开展,我们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密度,将技术传播给更多医生,让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普惠化和均质化。”王松俊教授总结道。

临床应用落地,机器人技术如何重塑关节置换手术

活动现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主任医师王渭君详细剖析了关节手术机器人为临床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他将机器人手术比作关节置换领域的“突破”,其优势体现在多个维度。

“首先是术前规划的个性化与精准化。”王渭君解释道,“传统手术依赖医生经验和二维X光片进行想象,而机器人手术通过CT数据三维重建,医生可在电脑上模拟整个手术过程,预先规划截骨、假体型号选择乃至软组织张力,实现‘量体裁衣’。”

其次是术中操作的极致精细。“机器人的精准度在0.5毫米以内,截骨量可进行0.25毫米的微调,这是人手难以企及的。”他对比道,传统手术调整精度多在1~2毫米。这种精准度直接转化为更好的临床效果:假体位置更优,脱位风险和磨损率降低,使用寿命延长;肢体长度差异问题几乎得以根除,而这在传统手术中发生率曾高达10%。

此外,机器人技术显著缩短了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以往‘师傅带徒弟’模式可能需要五六年,而机器人将复杂手术分解为标准化步骤,年轻医生理解理念后,一两年即可掌握核心技术。”王渭君补充道。

谈及骨科的未来,王渭君认为数字化是核心趋势。除了手术机器人,AI辅助影像诊断、全自动机器人研发以及面向患者的数字化科普教育,都在深刻改变骨科的诊疗模式。他描绘了未来全自动机器人的场景:“医生完成规划后,机器人可自动执行截骨,医生只需进行假体安装和最终确认。”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倪明也从临床实践角度印证了机器人手术的优势。他强调,术前精准规划与术中机械臂的稳定执行,实现了从“经验手术”到“智能手术”的跨越,同时减少了软组织损伤,契合微创理念。通过本次五地联动直播培训,正是为了向基层医院直观展示机器人手术流程,破解其“技术复杂、流程烦琐”的认知壁垒,推动技术下沉。

全周期康复保障,实现从结构重建到功能恢复的闭环

一场成功的关节置换手术,不仅在于精准的假体植入,更在于术后功能的全面恢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康复医学科主任李晓强调了康复医学在整个治疗链条中的关键作用。

“骨科解决的是解剖结构问题,而康复医学关注的是功能恢复。”李晓形象地说,“患者最终希望的是能正常行走、上下楼梯,享受高质量生活,这正是康复的目标。”她指出,现代骨科康复已发展出丰富手段,从传统的物理因子治疗、手法训练,到中医针灸,再到智能化的康复机器人和外骨骼设备,都旨在缓解疼痛、提升肌力、改善平衡协调能力。

针对患者出院后的长期管理需求,李晓介绍了数字化远程康复模式。“通过APP云平台和可穿戴设备,患者在家即可与康复团队保持沟通,获得专业指导,实现从院内到院外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确保手术效果最大化。”

未来的骨关节手术是什么样?机器人不仅能开刀,还能帮你“量体裁衣”做规划

通过国家级平台的引领、顶尖专家的倾囊相授、前沿技术的现场演示,智慧骨科的种子正被播撒到更广阔的基层土壤。随着关节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将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顶级医院同质化的精准医疗服务,真正实现“科技赋能医疗,健康惠及民生”的美好愿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