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通算时代开启,国产ARM身影渐去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4日 06:01 2 aa

海外“双英合体”的消息沸沸扬扬,国产芯片厂商也坐不住了。


9月18日,英伟达宣布将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合作开发AI基础设施和计算中心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企业和消费者市场的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两大世界级平台的对接,也被视为“通用计算CPU+通用智算GPGPU”路线的一次合流,预示着全球通算时代正式开启。


就在同天,菊花厂在国内刷新了鲲鹏和昇腾芯片路线图,两款产品在规划中均不约而同的向通算路线靠拢。其中,基于ARM架构设计的鲲鹏CPU系列,将从920版本直接跨向支持通用计算超节点的950版本。在ARM赛道上迭代停滞6年的鲲鹏,终于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通算时代开启,国产ARM身影渐去


授权断供创新受限,国产ARM身影渐去


自2019年ARM公司对华停售新版本授权,头顶“一代一买”紧箍咒的国产ARM厂商,似乎已注定了今天的“去ARM化”选择。


从授权模式来看,虽然国产芯片前期均采用了技术引进的方式,但在后续自主迭代上,ARM是唯一严格限制下游创新空间的技术路线(被授权厂商禁止在旧版本基础上实现新版本功能)。目的显然是为了强行绑定被授权方,跟随ARM公司脚步持续贡献收益。


这也客观上造成了国产ARM迭代失速,并且自主命脉被死死攥在ARM公司手中。随着美国禁令发布,新版授权获取无望,鲲鹏等一众ARM芯片被钉在原地。


近几年,国产ARM性能停滞问题受到用户市场广泛关注。有爆料称,在测试数据上鲲鹏CPU跑分成绩尚能接受,可一旦应用于实际场景,搭载鲲鹏系列整机的表现“拉胯”。“尤其用于高并发业务场景时,很难跑出‘纸面性能数据’应有的效果。”


事实上,为了打破性能禁锢,以海思为代表的国产ARM厂商,很早就开始尝试另辟蹊径。比如今年正式推出的两款RISC-V架构芯片,就被视为鲲鹏等芯片产品的初级替补。


当然,RISC-V起步较晚,短时间内很难在高端通用计算场景中担当大任。在现有的主力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通算能力,貌似更符合当前计算集群建设需求。


下一代鲲鹏950开始向通用计算路线靠拢,无疑也验证了这一点。


架构安全漏洞频发,自主能力才是关键


ARM逐渐退出国产化舞台中央,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全可控问题。自主创新能力阉割后带来的一系列产品安全风险,是鲲鹏等芯片在信创市场难以言说的痛。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软件漏洞,硬件安全威胁更加难以防范。“由于硬件后门大多数是设计阶段留下的,直接嵌入芯片的物理结构中,也就是物理电路已固化在硅片中,软件层面的调试是无法修改的。而且有些硬件后门只能通过更新换代来解决,无法打补丁。”


比如在ARM设备中,此前ARMv8处理器曾曝出PACMAN漏洞。该漏洞主要利用ARM指针认证机制的微架构缺陷绕过内存保护,本质是一种硬件级侧信道攻击,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基于ARMv9版本引入FEAT_FPAC修复漏洞。这让停留在ARM v8.2的国产芯片陷入无解困境。


可以看到,鲲鹏等芯片产品也正在极力补齐安全短板。在鲲鹏950的产品规划中,菊花厂方面特意强调了该款产品在安全方面新增四层隔离,成为鲲鹏首颗实现机密计算的数据中心处理器。而从同类国产CPU安全技术布局来看,机密计算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是标配。


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如果在技术内核上失去自主权,所谓的产品安全可控将沦为空中楼阁。毕竟先进版本的ARM芯片都存在漏洞,旧版架构迭代受阻的国产ARM一直处于掉队状态,无论是性能发展还是安全升级都被远远甩开,更何谈取得关基领域信创用户市场信任。


通算时代开启,国产ARM身影渐去


生态脱钩适配艰难,异构迁移道阻且长


伴随着性能鸿沟和安全性差距越来越大,国产ARM生态脱钩现象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在异构迁移替代中的重重壁垒,进一步加速了ARM国产化赛道的落幕。


对标X86主流架构路线,ARM的根本定位在于移动端低功耗场景,对桌面操作系统和专业软件支持上相对较弱,往往需要通过虚拟化或兼容层运行X86软件。即便在国产ARM鼎盛时期,从Wintel环境迁移到鲲鹏等计算平台上也颇为不易。


目前,ARM最新版本已经更新到了V9.5,在RAS系统架构和很多AI功能支持上进行了大幅迭代,与ARM V8.2版本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导致国产ARM与主流生态严重脱钩,客观上形成的技术孤岛,很难满足国产化用户大规模平替的需求。


有分析人士指出,ARM系统几乎都采用Linux操作系统,而且绝大部分硬件系统都要单独构建自己的系统,与其他系统不能兼容。“国产ARM芯片在这方面更加尴尬,不仅与主流生态割裂,就连对接ARM主赛道也成了难题,用户端软件移植成本和系统稳定性风险都不小。”


面对上述问题,自建生态体系俨然成了唯一出路。不过,国产ARM厂商动向来看,当前构建的生态系统仍然属于封闭模式,即自家芯片与其他芯片路线互不兼容,甚至在软件层面也构建了“芯云一体”的闭环。


本质上,这种自成一体的紧耦合方式依然会造成生态捆绑风险,某种意义上也剥夺了用户的产品选择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增量市场的异构迁移问题。


在异构计算成为主流、开放式通算路线大行其道的今天,国产ARM要做的可能不仅仅是“去ARM化”,更应面向国产大市场进一步实现“去封闭化”。期待国产厂商能够走出ARM阴影,尽快拿到通用算力赛道的入场券。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技术领导力”立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